高中语文《蜀道难登高》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蜀道难登高》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ID:847413

大小:52.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从肺腑出蜀道难 登 高从容说课《蜀道难》《登高》:李白“笔落惊风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本教材将这两首诗歌编排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意境阔大,都有恢弘的气势。但两位诗人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两人诗歌中显现出来的那种雄浑的境界,并比较两者的“同”与“不同”。教学重点 感受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诗歌中那种雄浑的意境、恢弘的气势,理解诗人充溢于诗中的深挚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比较两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认识两大诗人的独特风格。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掌握李、杜诗的两种风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2.掌握李白诗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想象大胆丰富、奇特,夸张与想象自然融为一体,语言飘逸洒脱,奇丽峭拔。掌握杜甫诗意象壮阔、境界雄浑、擅长抒写内心情感、风格沉郁悲凉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研习文本,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意;背诵诗歌。2.比较探究,领略感悟两首诗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李白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乐观豁达的精神;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在李白同时代的诗人中,杜甫言及李白者最多,凡十数首。其中《春日忆李白》论李诗风格最为明朗,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投影)认为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同时他评李白诗歌创作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投影)张碧比较李贺、李白诗时说:“(李贺诗)春拆红翠,辟开蛰户,其奇峭者不可攻也。及览李太白辞,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鲲触巨海,澜涛怒翻。”(投影)都指出李白诗歌的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李白的这首诗歌更有惊人之处,先请大家看看古人对它的评价: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中诗云:“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投影)由此更能想象到李白创作此文的“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奇文,再次领略他“清新”“俊逸”的诗风。我们来回顾李白的生平和作品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他少年时代便胸怀治国安邦的大志,但屡受统治势力的打击,终生不得志。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蜀道难》背景解说: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时。《唐遮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之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以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数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不是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了。推进新课师 为了准确掌握读音、断句,请同学们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录音。(播放录音)师 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句读。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按节奏断句,不要把句子读破了。(学生朗读)师 根据自己的预习,再结合刚才的朗读,请同学们对下面的读音作出选择。投影:请选择读音准确的一项:A.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è)萦绕(yíng)B.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C.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chuǎn)咨嗟(zījiē)D.喧豗(huī)砯崖(b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师 哪位同学选出来了?生 B师 有哪几个字音是错误的呢?生 “秦塞”的“塞”应读作“sài”,“飞湍”的“湍”应读作“tuān”,“砯崖”的“砯”应读作“pēng”。文本研习师 同学们,大凡写景之作,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大家再大声朗读一遍,从中寻找一下本文的写景顺序。师 哪位同学谈谈本文的写景顺序?生 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师 好,回答得很严密。下面我们就按这个思路深入理解这首能充分体现作者风格的诗篇。师 同学们,一般我们读一首诗,尤其是古典诗歌,开篇的声调往往是怎样的?是低缓,还是高扬?想想我们初中学的诗歌,你一开始都是怎样读的?如《木兰辞》《卖炭翁》《孔雀东南飞》等。生 一般诗歌刚开始读,音调大都由低到高,然后再高低错落,变化多端。师 是的。但这首诗你觉得还是这样么?生 不是。这首诗一开始作者就用了三个感叹词“噫吁嚱”,之后又用“危乎高哉”这样的感叹句,用“乎”“哉”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所以开篇就属激情高扬。 师 谁还有补充?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强调了作者感叹的原因,又点明了本诗的主旨。将作者雄放的情感、高昂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师 所以这首诗开篇就非同凡响。开始反复出现的感叹词,如同一首扣人心弦的音乐的前奏,而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就更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师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生 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几句中可知:从古代开始,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所以说“蜀道难”。师 是的。“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古时民谚语说:“武工太白,去天三百。”就形象地说出太白山的高峻。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的色彩,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蜀道来历不容易。这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风格:清新自然,飘逸洒脱。蜀道除了开道难外,蜀道的山势高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生 写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衬托山势之高危。生 诗人又用“黄鹤”“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翱翔千里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身体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生 用青泥岭的曲折盘旋,在其上行走时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膺长叹等细节描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惊惧的神情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师 是啊。在《元和郡县志》上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由此可知,在这曲折盘旋的道路上行走有多难了。师 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了蜀道之难行?生 诗人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鸣的境界。杜鹃的悲鸣在空山谷中回荡,充满哀愁,使人听后更觉凄凉,更觉蜀道之难。这是运用景物描写烘托蜀道之难。生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是从山川之险、不可行的角度揭示蜀道之难。师 但此处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一系列的惊险景物,再加上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生 具体景物的描写更使人看出李白大胆的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师 的确如此,大家能感受到这些,说明对文章体会得很深。师 那么“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有什么作用?生 这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暗含“何苦而来”之意,进一步反映蜀道之难。师 写到这里,蜀道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害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藩的不少。师 作者在此处是用哪些词语表达出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 生 “峥嵘”“崔嵬”。生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师 诗人正是从地势上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式上的忧虑。师 谁能说说作者由此对政治上的忧虑是什么?生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果一旦在此地把守的人对朝廷有二心,就会变成朝廷的大敌、百姓的大敌。师 其结果会怎样?生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师 解释一下。生 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民不聊生,社会一片混乱,最后可能导致国家覆灭。师 对。作者在这里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非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揭露蜀中环境里不仅自然豺狼当道,还有更可怕的人类豺狼横行的罪行,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师 这是否是作者的杞人忧天呢?不是的,事实证明,作者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实了作者忧虑的现实意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是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生 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师 文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三次,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是并列贯穿原文的关系,还是有其他深刻的理解?生 从结构上看,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从内容上看,三次感叹呈递进结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师 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最后这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境。生 这句表达出作者在经历了蜀道之难后,再“侧身西望”蜀道,更觉难上加难,不自觉地沉浸在“难”的回味中。难得后怕,发人深思。师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问题研讨师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下面请大家再研读一下本诗。请概括本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有理有据地谈谈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蜀道的艰险。生 衬托的手法。像“鸟道”“黄鹤”“猿猱”衬托出蜀道的艰险。师 很好,有理有据。还有谁再说说?生 用神情、动作描写渲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膺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难艰险难以言表。师 好。还有吗?生 利用神话传说强调。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师 还有,本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 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把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惊恐之状渲染到了极点。师 还有吗?生 善于运用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生 善用反复,渲染情感。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师 “蜀道难”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关键就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还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淼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在绮丽峭拔的景物中,仿佛看到诗人的高大形象。品味鉴赏师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之后,请同学们再来深入品读一下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大家作一下赏析。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拖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山崩地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力着实让人佩服。所以我总结出:奇特的想象力、非凡的想象力无与伦比。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难”如何体现?直接写难不足以突出它的难,于是作者就想到“鸟道”,用鸟飞尚且难,就衬托了蜀道难。无人与其匹敌啊!夸张手法运用自如。生 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生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语言独具匠心,把要展现的内容逼真地表现出来。师 是啊,不仅想象大胆丰富、奇特,夸张与想象自然融为一体,语言也极其优美动人。三者结合创造出博大浩淼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绮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阶段小结师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众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它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体会诗中那奔放的情感,感受作者那浪漫主义的情思。过渡导入刚刚我们在《蜀道难》中,从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的使用以及情感的抒发上全方位地体会到了李白诗歌的魅力,真正从中感受到了杜甫当年对李白的评价是多么准确。是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是这样,杜甫的诗何尝不是这样呢?杜甫曾说:“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鉴赏杜甫的这首被世人誉为“旷代之作”的《登高》,我们再次从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寻觅语言文字的魅力、激情四射的情感。(放幻灯片,放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师 同学们初步朗读有什么感受?生 杜甫太孤单、凄凉了。生 作者处境艰难,疾病缠身。生 感慨自己年老,来日不长了。师 大家都有自己欣赏的角度,体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韵味。文本研习师 我们学诗歌应从哪几方面欣赏?生 从题目、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感情等方面欣赏。师 同学们对这几个方面了解得怎样呢?请大家来说说看。生 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一般认为这一天登高可以消灾长寿,而士大夫此时登高饮酒不仅认为可以长寿消灾,而且有登高言志、赋诗书怀的传统,所谓“君子登高必赋”。(见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师 好,同学们明白作者的用意了,是言志。生 本诗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老病孤苦,面对深秋,登高有感而作。师 是啊,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剩下的就是本诗欣赏的关键了,我们一点一点地欣赏。大家先考虑领悟诗歌的内容应从哪里入手。生 理清诗歌的意境、意象,也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师 好,大家对过去知识的领悟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读这首诗呢?生 应先从情境入手。师 理由是什么呢?生 因为诗是围绕夔州特定环境中的景物描写开始的,诗的前两句就写了六种景物。师 哪六种景物?生 风、天、猿、渚、沙、鸟。师 说得再具体些。例如:风是——生 “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师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大家要从中好好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夫。生 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生 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生 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师 “天高”“沙白”“猿啸”“鸟飞” ,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身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可见,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词,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其语言文字的魅力简直可以称得上出神入化了。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杜甫的语言也同样具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魅力。师 同学们齐读颔联这两句,然后讨论,看看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学生热烈讨论)师 谁来试着说说看?生 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落木”实指生命,“萧萧下”意指生命已到晚秋了。师 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生 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生 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生 “落木”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远奔放的气势。师 此句就仅仅是写景吗?生 不是。也有用“落木”来预示生命极其短暂的意思。师 对。杜甫写这首诗时是767年,时年55岁,三年后的770年,他去世了,只活了58岁。由是,“落木萧萧”指生命的短暂,“不尽长江”就是指时间的无穷。由此再次看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正视生命,正视现实,但情感上显得无奈。所以此句情寓其中,诗句的用词之考究,内涵之丰富,非常人所能及。在前两联中,诗人重在写景,以景寓情。那么后两联是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呢?生 以抒情为主。师 哪些词语明显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生 独、恨。师 能说说你的见解吗?生 “独”表示独自登台,形单影只,哀伤凄凉。“恨”表示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师 这两句能否同样体现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生 能。师 说说看。生 “万里”反映出杜甫离家在外,飘摇不定。生 “多病”表明疾病缠身,处境艰难。生 “繁”不仅写出白头发多,而且写出经历的痛苦也多,苦不堪言。师 很好。同学们对杜甫的这个特点理解得很透彻。其实还有很多词,都有玩味的余地,只要大家用心,还会挖出更多的宝藏。后人评价杜甫都视他的诗歌为“诗史”,而杜甫也成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那么这首诗从哪里能看出杜甫的这一情结呢?生 “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师 好,一语中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也不能喝酒,只得“新停浊酒杯”,放弃自己的爱好。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尾,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不仅使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高超诗法。我们又从中加深了对诗人“沉郁顿挫”诗风的了解。 比较探究师 韩愈曾写诗称赞李白、杜甫二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两人的这两首诗都可称得上是“笔落惊风雨”。请同学们比较探究一下它们在风格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生 两首诗都写得极其壮阔,落笔有一种博大的气概。生 李白的诗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显得神奇豪放;杜甫诗所写的意象虽然很壮阔,但还属于写实,显得境界雄浑。生 李白的诗想象力非常奇特,风格飘逸洒脱,绮丽峭拔;杜甫的诗更擅长抒写内心情感,风格沉郁悲凉。师 这两位诗人,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同样是境界雄浑,但在具体风格上恰能显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课堂小结师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虽然我们学的是两位完全不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但他们的遣辞之精巧,立意之丰富,谨严的写作态度都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学他们的才能,更要学他们在创作中表现的精神。布置作业课后寻找李杜的其他诗作,通过阅读,体会其二人诗作的不同风格特点。如有收获,可写成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