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青蛙为了把烂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根据小动物们提出的不足,通过种草、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等方法一次又一次改造烂泥塘,使烂泥塘变成了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个好地方,不再卖泥塘了。 课文一共有12个自然段,围绕一个“卖”字,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展开。第1至2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因:青蛙想把烂泥塘卖掉。第3至10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青蛙是怎样卖泥塘的?第11至12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从为什么“卖”,到怎样“卖”,再到不卖了,完整地再现了青蛙卖泥塘的全过程。课文在写青蛙前两次卖泥塘时,行文方式是相同的:先写青蛙吆喝着卖泥塘,再写老牛和野鸭来了,然后他们指出泥塘存在的问题后离开,最后写青蛙改造泥塘。这两次卖泥塘,写得比较具体,老牛、野鸭具体说了什么话,青蛙听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有清楚的交代。从青蛙第三次卖泥塘开始,行文出现了变化,概括地列举了小动物指出了泥塘的不足,青蛙对泥塘的多次改造也一笔带过。最后,青蛙叫卖泥塘时,具体而生动地介绍改造好的泥塘。
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对应泥塘改造前的内容:泥塘里水很少,周围光秃秃的,青蛙正在烂泥塘旁边竖起“卖泥塘”的牌子。第二幅图对应泥塘改造好的内容:泥塘里,水灌满了,荷叶绽开了圆圆的笑脸。泥塘边,草儿绿了,花儿开了,蝴蝶正在花丛中飞舞,青蛙咧开了嘴,似乎在欢快地歌唱。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青蛙有想法、有行动,最终通过自己的劳动让泥塘变得越来越美好。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十分感兴趣,喜欢听,也喜欢讲,但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有偏差、有遗漏的现象,也存在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的问题。这节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结构相同的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教学目标: 1.认识“卖、烂”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喝”,会写“蛙、卖”等8个字,会写“青蛙、草籽”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故事。 3.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4.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鸟、蝴蝶、小兔等说了些什么话。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教学难点: 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出示谜语:身穿绿衣裳,嘴巴宽又大,田里捉害虫,唱歌顶呱呱。(青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 3.板书课题,随文识记“卖”的写法。 4.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怎样卖泥塘?泥塘卖出去了吗?谁来买泥塘?)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学习提示”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识字。同桌互相认读双横线的生字,同桌不会读的时候你帮帮他。 3.集体正音 (1)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教读时强调“烂、茵、灌”是前鼻音,“坑、挺、泳、愣”是后鼻音,“撒、栽”是平舌音,“舒”是翘舌音。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游戏巩固。 (二)认读生词 1.读好轻声词语:“牌子”“吆喝”“舒服”“水坑坑” (1)自由读。 (2)指名读。 (3)读词“吆喝”,强调“喝”是一个多音字,在《坐井观天》一课中,我们知道它读“hē”,“喝水”“喝茶”。“喝”的另一个读音读“hè”,意思是大声喊叫。(出示喝的两种读音和组词)全班齐读。 2.认读词语“采集”“播撒”“灌水”“吆喝”“游泳” (1)自由读词。
(2)看图片理解“采集”“播撒”。 (3)你会做这个动作吗?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4)再读“播撒、吆喝、游泳”这三个词,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词都有相同的部分:提手旁、字旁、三点水) (5)指名说,教师相机评价,他们都是形声字,偏旁表义,另一部分表音。 三、整体感知,梳理角色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用小方框标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相机贴上动物贴画:青蛙老牛野鸭小鸟小兔小猴小狐狸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贴画讲述角色出现的顺序。 四、分块教学,理清脉络 (一)学习课文第1至2自然段,了解青蛙卖泥塘的原因
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去了解青蛙买泥塘的原因吧! 2.轻声朗读第1至2自然段,学生边读边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第1自然段。 4.理解“烂泥塘”的意思。 (1)出示插图1,直观感受烂泥塘。 (2)结合生活实际,谈烂泥塘是怎样的? (3)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5.过渡:正是因为青蛙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所以他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二)学习课文第3至5自然段,了解青蛙第一次卖泥塘的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5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老牛来到泥塘边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3.教学青蛙卖泥塘的句子。 (1)出示句子:“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2)自由读一读。
(3)提问“吆喝”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吆喝”就是张大嘴巴大声叫卖,看来青蛙下定决心要卖掉烂泥塘。) (4)引导:青蛙决定卖掉烂泥塘,谁能用大声叫卖的语气读好这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喽”,把前半句读得稍微长一点,抓住“!”,把后半句读得短促一点儿。) 4.过渡:老牛来到泥塘边,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 (1)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句子: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2)指名读 (3)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先出示词卡“挺舒服”,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自己什么时候会觉得挺舒服?然后读出角色特点,老牛说话慢条斯理。最后让学生读出老牛在水坑坑打滚挺舒服。 (4)指导读出老牛的不满意 ①过渡:这么舒服,老牛赶紧买下来吧。(生说不买)是啊,老牛还有一点不满意呢,从哪知道的?
②指名读句子,读出老牛的不满意。 (5)完整读老牛说的话,读出变化。 5.过渡:小青蛙听了老牛的建议后,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用横线画出小青蛙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青蛙做的句子。 (3)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4)全班齐读,可以带上动作哦。 6.过渡:小青蛙正用他勤劳的双手在播撒草籽呢,在小青蛙辛勤地劳动下,泥塘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1)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2)提问:绿茵茵的小草你见过吗?说一说。 (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意思,再借助图片,全班齐读,感受绿茵茵的小草。) (3)多美啊,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分角色朗读第3至5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3至5自然段。 2.学生自由练读。
3.分角色朗读第3至5自然段。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一个同学来读青蛙说的话,一个同学来读老牛说的话,其他内容大家一起读。 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8个字,齐读。 2.按结构分类,指名读。 上下结构:泉卖 左右结构:搬倒蛙籽破 半包围结构:应 3.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结构上的特点。 4.学写生字:搬倒蛙籽破 (1)学写“搬”,课件出示图片。
(2)借助图片记住字形,相机书空笔顺。 5.指导书写 “搬”中间的“舟”最后一笔横变提。“籽”提醒学生“米”字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倒”中的“至”居竖中线位置,最后一笔横改提。这三个字要注意笔画的避让。“破”左窄右宽,“皮”第二笔撇向“石”下,要舒展。 6.学生练写 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7.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8.抄写词语“青蛙、草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1.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小青蛙,他住在——烂泥塘(出示词卡),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来,让我们帮他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2.教师引读,回顾前文。他的吆喝声吸引来的第一个顾客是老牛。老牛不买泥塘,他认为——(引读)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3.过渡:看,春天来了,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这下,青蛙能把泥塘卖出去了吧?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 二、分块教学,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6至8自然段,了解青蛙第二次卖泥塘的过程 1.自由读课文第6至8自然段。 2.过渡:这吆喝声又吸引了谁?他说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指名朗读: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 (1)指名读野鸭说的话。 (2)指导朗读野鸭说的话。(野鸭的话比较简洁,可以稍微读快一点哦。) (3)全班齐读。 4.教师提出疑问:同样一个水坑坑,为什么老牛觉得在里面打滚挺舒服的,可野鸭却认为水太少呢?(各人需求不同) 5.过渡:听了野鸭的话,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第8自然段。
(2)学生默读,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并圈起来。 (3)根据动词,说一说青蛙做了哪些事? (4)借助图片重点讲解“破”和“引”。 破:“破”左边是石,右边是皮,石头把皮划开了,就叫做破。 引:破开的竹子一根一根接起来,清清的泉水就顺着破开的竹子顺畅地流到了泥塘里! (5)想象青蛙劳动的情境。(预设:青蛙很辛苦、很勤劳、很会想办法等) (6)带上动作齐读。 (7)齐读。小青蛙用它的劳动把泥塘变得更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第10自然段,了解其他小动物们不买泥塘的原因 1.自由读第10自然段。 2.学生思考:其他的小动物为什么也不买泥塘呢?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缺点儿树”、“缺点儿花”、“缺条路”。
4.认读这三个词,读好儿化音。 5.教师指导想象说话训练。你能仿照老牛和野鸭的说话方式,来说说其他小动物的话吗?我们先一起来回顾老牛和野鸭说的话。 6.比较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 (1)出示老牛和野鸭说的话,发现说话的顺序。 (引导学生发现:老牛和野鸭说的话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先说泥塘的优点,第二层说泥塘的不足。这两层意思,分别用“不过”“就是”连接了起来。) (2)指导学生运用语言。 (3)过渡:如果你是老牛、野鸭、小鸟、蝴蝶等,你会怎么评价泥塘呢?用上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 _____飞过来,看了看泥塘,“_____。_____”
7.过渡:你们把小动物们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那么青蛙接受了它们的这些意见没有? 8.出示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9.教师相机板书: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子 (三)学习第11至12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 1.自由读第11至12自然段。 2.说说青蛙为什么不再卖泥塘了。 3.集体交流。 4.出示句子:“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儿多好,把这些句子画下来,自己读一读。(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勾画。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5.出示句子:青蛙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1)理解“愣住了”的意思。(突然间发呆) (2)做动作“愣住了”。 (3)青蛙什么时候愣住了?(在他看到改造后的泥塘变得越来越美的时候愣住了。)
(3)想象青蛙的神情,在表演中理解“愣住”,说说青蛙为什么愣住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原来还是一个烂泥塘,现在变成了一个好地方。“我”决定不再卖泥塘了。) (4)议一议:青蛙为什么不再卖泥塘了?(因为泥塘变美了,青蛙改变了主意。)这下他明白了什么?(勤劳可以换来美好的生活。) 三、讲述故事,表演朗读 (一)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二)同桌互相,完整讲述故事 根据关键信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脉络讲故事,把青蛙卖泥塘的过程讲清楚,讲具体。 (三)小组演说,关注角色特点 (四)全班展示,进行角色表演 学生戴头饰表演,其他学生仔细听。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整体观察,区分结构 1.出示生字“破”“泉”“应”,指名带读。 2.观察结构,发现规律。 (二)重点指导,书写生字
“破”左窄右宽;“泉”上小下大;“应”从上、左包围里面部分。 (三)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借助图片,学写“泉”。教师范写:上的“白”象泉眼,要写得扁扁的小小的,下面的“水”向四面流去,所以撇捺要写得舒展开。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五)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六)抄写词语“野鸭、竹子、花丛、尽情、道路、泉水、应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