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读后感——有些故事,只要静静地看就好了。不需要想太多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1经济学2班刘斌201131141611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感觉很滑稽,儿童时期的我很少读童话,因为不喜欢,觉得那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没兴趣读下去,读过的格林童话之类的现在一点映像都没有。现在回头去看我那时的想法,是不是太老成了呢?以前觉得20岁是一个很大的年龄,30岁就很老了。可是现在自己20岁,看着30岁的人,感慨自己为什么那么老,他们为什么那么年轻。不知道是不是以为自己经历太多了人事变迁,生离死别,感情背叛,心态就老了。20岁了,重新拾起童话,是在选修课童话经典赏析这个选修课。虽是选修,但是我很喜欢,在我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就由衷地喜欢上了,每一次课都去上。我觉得我纠结的,受伤的心灵忽然好像有了慰藉。这个学期,我拼命地去阅读童话故事,好像是在弥补我童年时期缺失的一种回忆。我读了《快乐王子》《到非洲去看树》《岩石上的小蝌蚪》《瓦泰里那的泥瓦匠》《寒号鸟》等等等等,读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或许这些是一个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孩子不能理解的,亦或许,每个年龄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里,我想写写读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读后感。有些书要坐的端端正正的读,才品的出味道来,这本书,你可以很随意,从哪一则读起都无妨,因为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事物没有太多既定的框框,心很柔软。《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作者是于尔克·舒比格,心理治疗师,同时也写书。于尔克·舒比格已出版的代表作品:《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有一只狗,它的名字叫天空》,但是我只选取《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来写读后感,是因为我觉得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读了又读,让人心灵干净,让人做回最真自己的书,一本感悟与安慰、安静与回味并齐的书。这本书很可爱,是很多小故事组成的,虽然是念给小朋友的书,但是仔细去体会里面的故事,会发现很多大概是小朋友没办法理解的,却可以让"大人"稍微思考一下的东西。这个故事很特别,只有一张插图,我很喜欢。一只快乐奔跑的驴,有点点腼腆,身上坐着一只猫,猫的头上有一只呆呆的鹦鹉。我也没法完全看懂每个故事的寓意,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简单的文字,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感悟,却抓不着,但我们知道它确实出现过。。洋葱、萝卜和西红杮,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做白日梦的,通常是心里比较干净的人,保留着孩童时期的憧憬与清澈。更多的人在白天失眠,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日程表,和一些与金钱相关的数字。于尔克·
舒比格也怀旧,也不满现实,但他不愤怒,不故作忧伤,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孩童,吐露着智者的呓语,做着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梦。只是,不会做白日梦的人是很悲哀的。并且,他们无法读懂《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于尔克·舒比格是个擅长做白日梦的人。读着《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仿佛在浏览一个童心未泯的智者的白日梦。这里面有泥土朴拙的芬芳,太阳眩目的光环,还有冷峻的岩石的颜色。它很像孩童的胡言乱语,但是,冷不丁地,你又会被文字里冒出的沧桑与哲意打动。粗看,它是一种稚拙的面目,就像伏在你的腿上起劲地为你胡乱编故事的小孩,上天入地,天马行空。有些故事,似乎依着孩童的逻辑,讲得絮絮叨叨,不合逻辑,可仔细品,便觉得那些古怪的话里都有意思。夏娃拥抱了亚当,并且吻了他,让亚当知道了爱的滋味,然后世界出现了。万物虽然简单地生活,却必须懂得简单的道理。因为“对火来说简单的事情,对于风来说却未必;对鱼来说简单的事情,对鸟来说却未必;对树根来说简单的事情,对树枝也未必。”一个穿着厚大衣的拉普兰男人见到一个拉普兰女人,一见钟情,就把她拉进自己的大衣里,在大衣里结婚,生孩子;星星爱上了邻村的漂亮的胖女孩,带着她离开家乡,再也没回来;女孩想和天使结婚,天使没有答应,后来女孩选择了另一个人,再后来,女孩老了,天使还是很年轻,爱吃水果蛋糕……不要以为这是幼稚的孩童逻辑。或许,儿童才是天生的哲学家,顺着孩童思维走下去,你会发现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它歪歪斜斜地通往一个秘密小花园——那里结了各种饱满多汁的果子。一家人曾经和汽车住在一起,虽然有汽车,他们却过着“美好但困难重重”的日子。当有一天,汽车生气离开了这个家,他们才过上了简单的日子,他们有了一只猫,虽然它和汽车一样顽固,但它更适合一个家庭。(《汽车》)这种返璞归真的渴望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俯拾可得,似乎是微弱的声音,却像路边倔强的小草一样,昂着头齐声冲你叫喊。一只好奇的骆驼开始流浪,它总是想发现沙丘后面有什么新的东西。可是,当它走过数千座沙丘,看到的,仍然是沙丘。当它走到最后一座沙丘的时候,它失去了最后的勇气。“这后面一定什么也没有。”它想。但实际上,在最后的沙丘后面有树木和泉水。它狂饮泉水,心里却在想“什么也没有”。从那天起,骆驼有了疲惫的眼神。(《为什么骆驼有着疲惫的眼神》)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醒来后见不到梦中的东西?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答案。历经沧桑的人,一路行走,饥渴疲倦都不能让他完全泄气,然而在目标来临的一刻,疲惫却就此降临。有些道理无法分析,心灵却在阅读中被悄然击中。小女孩费心去寻找自己的蓝色猎鹰。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什么才是她的蓝色猎鹰。小女孩历经辛苦而不得,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猎鹰,却全然不费工夫,并且那鹰看上去像个“乌鸦”。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又见面了。(《蓝鹰》)对,蓝鹰长得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自己的蓝鹰,别让它飞跑了,如果它跑丢了,也要把它找回来。大智慧往往深藏于最简单的话语里,语言永远比思想苍白。在我心里,于尔克·舒比格很像那只寻找松露的猪(《圣伯纳犬、兔子、母猪》),他要得不多,懂得朴素极简才是人生真谛,因此,“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身上散发出好闻的气味。”他也怀旧,也不满现实,但他不愤怒,不故作忧伤,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孩童,吐露着智者的呓语,做着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梦。有些故事,只要静静地看就好了。不需要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