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全面感知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阅读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有关现代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知识。4.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领会诗歌的理与趣。5.体会诗歌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精美。 【教学难点】1.培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具体景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2.从鉴赏的角度,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诗歌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瓦菲(fēi)叱骂(chì)凌侮(língwǔ)凄苦(qī)火钵(bō)忸怩(niǔní)典押(diǎnyā)荆棘(jīngjí)辉煌(huīhuáng)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苔(tái)苔藓悄(qiāo)悄悄菲(fēi)芳菲(tāi)舌苔(qiǎo)悄然(fěi)菲薄切(qiè)一切结(jié)结构漂(piāo)漂浮(qiē)切磋(jiē)结实(piǎo)漂白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叱骂:责骂。辉煌:光辉灿烂。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以后再结婚。这样的女孩儿叫童养媳。典押:典当。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五、作者简介艾青
(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曾任《诗刊》编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诗歌特点:诗的形象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对于自己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便是“适切”、“准确”、“最能表达形象”。所以他坚持必须从生活斗争中提炼,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饰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丰富了我国新诗歌的艺术语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能力。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六、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
,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艾青1岁至5岁的孩提岁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过的。从诗的第3节,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爱自己的乳儿。大堰河的几个孩子,和艾青就像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歧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时,他是那样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农民、歌唱广大劳苦群众为反抗黑暗、压迫与残暴而进行的斗争。人们称这位诗人是“农民的后裔”、“农民的儿子”。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七、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也是诗人呈献给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八、结构分析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部分(1~2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第1节:这一节主要写了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作者“我”的关系。这三句的容量很大,所交代的事情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典型的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生活遭遇,只写了她的名字。第2节: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不同。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本节还写了大堰河和“我”的关系,“我”是吃了“你”的奶被养育的,“你”以养育“我”而养育你的家。第二部分(3~11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第3节,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落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4节,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搭(灶火)、拍(炭灰)、尝(煮饭)、放(酱碗)、补(衣服)、包(伤手)、掐(虱子)、拿(鸡蛋)……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的印象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我“被”“领回”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而“你为什么要哭”也表现了大堰河对我的无限不舍之情。第6节,“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纽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作者“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第7节,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的“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相照应,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是非常繁重的,洗衣、洗菜、切萝卜、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却始终是“含着笑”。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其繁重、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
。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刺骨时,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无法笑得出来,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第8节,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9~11节,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第10节,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殓之薄。这一重一薄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11节,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当“我”漂泊回到故土时,与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7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怩不安”。两相对比,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亲疏爱憎。第三部分(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这是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赞美大堰河,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现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感情炽热,因而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是全诗之总括,照应了全诗。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就更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全文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是一个“情”字,也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融入了这些感情,作者的经历和大堰河的生活便融入了更值得我们品读和体味的精神情愫。虽然文章写的是生活的琐事,但字字落地有声,句句充满真情。 九、重点语句分析1.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作者舍弃了大堰河许多的遭遇,而写她的名字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2.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赞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作者不仅铺排赞美她勤劳纯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还着力描写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年节里,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灶边的墙上”,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她对乳儿的爱。就连做梦,也同自己乳儿的“幸福命运”连在一起,可她又只能把自己对乳儿的一往情深的母爱,永远埋藏在梦境里。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的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几个细节,写大堰河无私的母爱。3.大堰河,含泪地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
这一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劳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4.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受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5,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有人说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这是不符合诗意的。这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在古代,帝王称为“紫薇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作者这样表述,着力描写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十、写作特色1.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排比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和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第三节,连用四个“排比”词组,哀伤地吟唱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使全节之思想内涵得以充分的揭示。又如第六节连用七个排句,活脱脱地描摹了“新客”的“忸怩不安”,从而深化了“我”对地主家庭的冷漠与陌生之情。其余有关各节之“排比”
,有的铺排表现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有的铺排表现作者的浓浓情意。第3节,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2.反复的运用综观全诗十三节中,就有九节是均为“开句”与“结句”重复出现的。如此前后照应、反复吟诵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回肠荡气、意远韵长的旋律美,从而渲染了诗情画意,突出了各节之要旨。3.叙述、抒情、描写的综合运用这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诗人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叙述中也蕴涵作者的强烈的感情,几个细节的描写也为我们展示了大堰河的丰富的内心世界。4.爱憎分明的情感诗中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在于作者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他是把大堰河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歌颂她们勤劳、宽厚、善良的崇高品格,揭示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中有多处控诉的语句这里不一一列举。十一、布置作业1、完成优化设计2、完成课后练习3、字词积累注音、解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