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加入VIP免费下载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ID:849155

大小: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作者信息姓名电话学科语文年级高中一年级邮件单位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再别康桥》一、教材分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中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对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住教学要点:1.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及淡淡的离愁别绪。本诗首节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尾节作者又写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就从结构上构成了呼应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回环复沓的音乐节奏美。并且,离别时,徐志摩并没有痛哭流涕,肝肠寸断,而是轻轻的招手,作别康桥的,所以本诗的离愁是一种淡淡的离愁。2.精妙的意象。诗人将这种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潭、虹影、星辉、夏虫等独特的意象之上。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3.精到的动词。诗人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寄托在了这些精妙的意象的之上,同时通过一些动词,如“荡漾”“招摇”等的运用,细致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心理情感变化,把握住这些动词,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情况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并且,作为地处乡镇的普通高中,我校受到地理区位、资源配置、招生政策、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源质量无法与一些城区中学相比,区域范围内的入口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最低,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体系普遍存在结构性缺失,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科学,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待端正。然而,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校学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精力旺盛,不易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较强,并且,也各自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梦想。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二、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①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②情境教学法。通过诵读营造、感受相关的诗歌情境,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得到审美的体验。③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体悟。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3.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再现美景,解读诗情”。要求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通过这样的写作,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触摸到现代新诗的一些基本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品悟、写作能力。三、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动词变化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2.以诗解诗,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技术手段:彩色投影仪、PPT2.初读:初步感受情感。组织学生揣摩、诵读,初步感受情感,标注重要字词。技术手段:彩色投影仪、PPT、多媒体音乐背景、朗诵评价量规3.再读:把握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感受淡淡的离愁别绪。请同学们通过诵读找出本诗的主旋律,并讨论这个旋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利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4.美读:再现美景,解读诗情。通过诵读、讨论,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诗人将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上?②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有1-2个精到的动词,请同学们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技术手段: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5.共写:再现美景,解读诗情。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教师范写)技术手段:师生共写,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作品;投影仪。6.课后拓展,深度挖掘。将个人所写的“美丽的康桥”上传至班级博客;补充与《再别康桥》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技术手段:博客、360云盘。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注意倾听,结合自己的印象初步体会。彩色投影仪、PPT初读:初步感受情感组织学生揣摩、诵读,初步感受情感,标注重要字词。自主阅读全诗,朗诵展示。多媒体音乐背景、朗诵评价量规再读:把握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感受淡淡的离愁别绪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通过诵读找出本诗的主旋律,并讨论这个旋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诵读,从文本之中找出答案;交流。利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美读:美点追踪,品读诗情①诗人将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上?②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有1-2个精到的动词,请同学们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利用批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交流展示。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共写:再现美景,解读诗情教师范写“美丽的康桥”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师生共写,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作品;投影仪课后拓展,深度挖掘组织学生将资料上传至班级博客和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将个人所写的“美丽的康桥”上传至班级博客;补充与《再别康桥》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博客、360云盘。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1:自主合作学习。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前,我制作了导学案,把其中共同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列了出来,供学生自主探究之用。然后分配了九个小组,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特色2:重视诵读,巧设突破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通过反复的诵读,通过品味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通过鉴赏诗歌中的动词变化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后者,我自认为是一个创新。《再别康桥》作为一篇经典诗文,对它进行解读的文章可谓浩如烟海,各种教学设计也可谓多如牛毛,但这些设计大多着眼于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从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入手。诚然,意象确实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是,它不是唯一的一把“钥匙”,诗歌本来就是多解的,诗歌的含义本来就是复杂而又深蕴的。诗人纪伯伦说:“诗是灵魂的秘密,怎么能让语言来泄露?诗是对全局的领悟,我们怎么能向只了解局部的人去解释?诗是心中的火焰,阐释则是雪花,谁能把火焰和雪花调和起来呢?”尽管他说的绝对了一些,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诗歌阐释的不易。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面对繁密的意象时抓住诗人的情感内核,体味诗人深蕴的情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便是语言和文字,而语文教学便应该是从语言和文字中深挖出课文的精髓。语文教师要有对文字尖锐的敏感,从文字出发找寻作者的写作意图,透过文字走近作者。而诗歌是一个特殊的文体,它字数少,但要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少于其他文体,因此每一个字的解读便凸显出其重要性了。我们不仅要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还有善于“抠字眼”,发现重点字词深处的意义。经过认真备课,我发现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已1-2个精到的动词,对于这些精到的动词,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以此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①荡漾。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两个小组搭配朗诵,其中一个小组朗诵本节第1、3句,另一个小组朗诵本节第2、4句。以此体会“荡漾”的含义,以及诗人心泉波动,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②招摇。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荇,读前两句,把我想象成诗人,我读后两句,然后转换角色,再次诵读一遍。以此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③揉碎、沉淀。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先根据自己的体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带着被“揉碎”的伤感再次朗诵。以此体味诗人理想破灭的空寂之感和淡淡的哀伤之情。④漫溯、放歌。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带着陶醉、愉悦的心情朗诵本节,注意配合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以此体味诗人陶醉、忘情地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的愉悦之情。⑤沉默。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先根据自己的体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次朗诵。以此体味诗人是因离别而伤感,因理想破灭而沉寂的,浓烈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这样就抓住了情感的主线,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我校这些底子较弱的学生来说,正做到了冯恩洪校长所说的“做适合的教育”。 特色3:重视写作,以诗解诗。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一个写作的环节:请你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并自己下水,写了两首小诗,以此激励学生缘情而写,深化认识,涵养诗性。课堂上,有位女生当场就写出了一段很优美的文字,大部分学生是课后交的,我收上来一看,甚为惊喜,学生以诗心解诗情,颇有几分“说诗解字屡握手,感时怀古频搔头”的意味,让我深感欣慰。我一直认为,学诗、鉴赏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只有在写作中,人的感悟才能更深刻,更能渗透进内心,更能体悟到自然、社会、人生、世事的多彩与丰富。同时,写诗对于语文学习也是一种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凡能创作出优秀诗歌的学生,其语文素养、感悟能力、表现力、表达水平无一不是优秀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鼓励其进行诗歌创作,以此拓宽学生文学欣赏的眼界,提高文学素养,夯实相伴一生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构建支撑一生的精神。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