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教学设计繁昌县平铺镇新林九年制学校汪家胜教材分析《鲁山山行》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第八首。这是一首描写晚秋山间景色的五言律诗,写得新颖自然。诗人梅尧臣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该诗画面幽静,意境深远,“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学情分析八(1)班共有39名学生,其中女生20人,男生19人,男女生数量比例差距不大,但由于青春期的性别特征,男生在班级里发言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相对而言女生较好于男生。班级中喜欢古诗的学生不多,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学习比较被动,一般是老师要求做什么,他们才做什么。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部分学生生活在小山村,对山里的情景比较熟悉。初二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一些古诗词,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他们能够简单的叙述诗词描绘的画面,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张可云等一些女生的朗读感悟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在朗读指导环节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鲁山山行》这首描写山行中景色的诗,画面幽静,清新自然,诗人对山野喜爱的“野情”和那种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需要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析才能体会得到。另外,学生对作者梅尧臣比较陌生,可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说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2.在吟诵、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语言品味诗中的美。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和诗人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诗歌中的美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5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是一首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深秋山林景色的诗——《鲁山山行》,作者是北宋诗人梅尧臣,他是我们安徽宣城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初步感知。2.介绍作者。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他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写了不少关注国计民生、抨击社会时政的好诗,后被陆游誉为“名家”,更被刘克庄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文集(宛陵集)》,六十卷,包括诗歌、散文、赋,约有2900首(篇)。3.介绍写作背景。梅尧臣1039年至1041年任襄城知县,在襄城,他写下了许多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和一些描绘自然景观、借物抒怀、凭吊先贤等作品。《鲁山山行》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当时诗人39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不为格律所缚,语言朴素,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诗人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鲁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现山林的幽静和山行者的愉悦心情,留给人不尽的余韵。三、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点1.一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教师点评,指导朗读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画节奏)。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5
2.二读课文:要求读出全诗的起伏、抑扬。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惬”要重读,“改”要读的长一点,“人家在何许?”一句要读出疑问语气,“云外一声鸡”一句要读出悠远的感觉。3.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押韵。教师点评,指导朗读:低、迷、溪、鸡押“i”韵。微型讲座(一)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押韵的规则: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联读(一):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看课文、找句子、做批注。提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诗句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指导:用“从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句式回答。5.教师小结:全诗都是美句,共同构成美诗。四、学习活动二:理解诗中的句意1.微型讲座(二):介绍律诗的基本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2.理解诗中的句意。(学生思考、交流发言)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5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作者之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一个“惬”字,足见诗人当时心满意足的心情。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点明诗人随峰回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幽径独行迷”中“迷”有两种理解:第一,是迷路。原因有二: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第二,“迷”还有是沉迷,沉醉,表现作者行走山间独享美景的陶醉和喜悦。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勾画了一幅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环境。采用动中有静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互文见义。微型讲座(三):互文见义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霜雪融落,山林空荡,笨熊爬着大树,小鹿喝着溪水。)“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联读(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间房子都打开门进去看看,在床上坐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5
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3.齐读整首诗的译文。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小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4.四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起伏、抑扬;读出押韵;读出感情。五、学习活动三:背诵课文1.学生背诵。2.课堂检测。(1)梅尧臣《鲁山山行》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表现诗人内心非常闲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梅尧臣《鲁山山行》中写出了山峰的千姿百态和诗人游兴之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六、教学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鲁山山行》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山林的美好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诗歌,用诗歌涤荡我们的心灵,用诗歌陶冶我们的情操,用诗歌提升我们的境界。板书设计鲁山山行梅尧臣一、吟读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起伏、抑扬押韵:低、迷、溪、鸡二、欣赏情感:惬超脱淡泊、闲适恬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