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文本细读殷霞诗坛地位: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作诗,以立意新奇为上。“苏轼这首《赠刘景文》应为上等了。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充斥悲秋情绪。然此诗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写诗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诗中意象: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橙黄橘绿”中“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读中感受:荷尽已无擎雨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给人多么愉悦的感受,喜爱之情呼之欲出。微风拂过,阵阵清香不绝如缕,沁人心脾。但盛夏走过,深秋来临,眼前荷花芳踪已远,荷叶衰败凋零,满目凄凉,纵使“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绝佳意境,终不免凄切作悲了,联想到人生盛年已过,壮志未酬而视茫茫发萧萧,难免凄凉。“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承接前面,娇艳的菊花也不耐风霜雨雪,花残叶败,凄凉之意愈盛。而犹有一词,翻出新气象,画风突转,
一扫之前颓丧之气。坚韧的枝条凌霜挺立,即便深秋,也让人感到勃勃生机,让人顿生豪情!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一句一向与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并称,诸多评论家认为,不论是立意,还是写法上,都如日月齐辉。确实如此,此句慷慨激昂,再现苏词豪放开阔之神。一年好景引人浮想联翩,四季好景纷至沓来。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趣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别致,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活泼;更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神韵;还有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心情……你能说什么时候最美呢?可是苏轼却谆谆嘱咐——君须记,最美不过——橙黄橘绿时!你仿佛看见诗人举杯祝酒:“我的朋友,你正当时呀,退去年轻人的青涩浮躁,岁月磨砺了你如菊般坚强的性格,磨难馈赠给你的是如橘般美好的内质,如今,你有满腹的才学,傲人的本领!事业的沃野正一片丰收景象啊!”值此时,该由关东大汉高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方显慷慨激昂,豪迈奔放的积极向上的东坡本色。教学思考:古诗文约意丰,但作为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组第四篇课文的《赠刘景文》,编者应是把它定位为一篇写秋景的古诗。面对二年级的学生,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而不失古诗内涵与情致?新课标指出,教学这样的古诗,应重视诵读,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秋景之美,感受语言的优美。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诗生字很多,且“擎,赠,橙,君,须”都很难读。因此拟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在读准生字字音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带读,学生提醒读音,开火车读词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突破难点。因为诗创作的年代久远,一些词语艰涩难懂,比如“君、残、擎雨盖、傲霜枝”等,拟采用字理教学“君”;采用“动画演示”教学;“赠、刘”在读题解题中理解,采用组词、用词说话、联系生活学习;而“擎雨盖、傲霜枝”则采用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以分散难点,从而使字词教学更为扎实有效。朗读,吟诵古诗是本课教学另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学习生字,理解诗意,读出画面,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是不可过多地解释的,却可以吟诵。古人读诗,是依据平常仄短的规律吟诵的。在吟诵中,检测诗句是否合乎平仄,每个
字都有其固定的音高,在高高低低的犹如乐音一般的碰撞中,荷尽菊残的低迷,抵不过过橙黄橘绿的昂扬,一幅天高气爽,五谷丰登,山河壮美的画卷自然而然展现在眼前。在吟诵中,在错落有致的平仄手舞中,诗人对秋的赞美之情呼之欲出。反复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让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神态、韵味、风格有一种虽朦胧但并不偏误的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记忆;能让学生接触真正的中国传统音乐精神,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涤荡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