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让你想起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9古诗两首
促织夜深回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书:1成本的著作。例如:一本书2书写。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擅长写七言绝句:有的写江南水乡特色,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断。其中《游园不值》最著名。诗人自小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在一个秋夜,诗人在江边写下了《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Q:1借助注释,说说诗的大意。2默读前两句:在这个秋夜,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横线划出来。3“动客情”是动了什么心情?思念故乡的孤独心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潇潇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Q:1、正在伤心寂寞时,诗人看到了什么?“知”是什么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远离家乡,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茱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Q:1、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什么意思?2、“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异乡:外地,外乡。异客:外地人(指王维自己)
独在异乡为异客,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举目无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作品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3)倍:加倍,更加。(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作品译文意译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读诗句,品味作者情感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夜书所见叶绍翁(南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