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设计意图】这个情境的创设,意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积累语言,培植语感。
二、初读诗歌: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4、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5、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6、开火车认读生字。7、指名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三、细读诗文,吟诵诗词: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正音。(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4、美读诗文。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设计意图】在学生精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能把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引领学生再一次地回归到文章的整体,体悟文本的蕴蓄和情愫。四、总结:《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设计意图】总结提升。五、作业布置:
1、正确抄写本课的词语。2、背诵默写诗文。【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背诵默写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六、板书设计:舟夜书所见渔灯一点萤美妙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