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客居他乡的南宋诗人叶绍翁,因梧叶飘飞,寒风阵阵,秋风萧瑟,江船漂泊而触景生情,倍感孤寂落寞。后见到远处篱笆下儿童挑灯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如此的有趣,在家乡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温馨,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也反衬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留念、思念。【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近诗人,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重视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理解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生字词。(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感悟,体会感情,引发想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喜欢秋天吗?你会背写秋天的古诗吗?2.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那飘落满地的黄叶,给大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情趣。请欣赏秋天景色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二)初读课文,理解题意夜书所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②客情③。知有儿童挑④促织⑤,夜深篱落⑥一灯明。【宋】叶绍翁1.多美的景啊,多迷人的季节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诗《夜书所见》。
2.初读古诗。板书:课题3.请同学们读课题,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夜”是什么意思呀?(夜晚)(2)“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下)(3)“所见”呢?(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4.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学古诗,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并想想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5.谁来给大家说说,诗句的意思呢?(生汇报)(三)诵读赏析,品读诗蕴1.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准:“梧”是阳平,“知”是阴平,“挑”是上声。分别请同学来读,读出味道。板书:思乡2.读诗的前两句,请同学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1)秋风是怎样吹的呢?(课件播放风声)发出怎样的声音?(2)这样的风吹到身上是种什么感觉?3.秋天在咱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又是另一种滋味。(1)出示:自古逢秋多寂寥——刘禹锡《秋词》(意思: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伤感,悲叹寂寞、凄凉。)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读。(2)出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王《九辩》(意思:秋天的气息是多么得让人感到悲戚啊!景物萧瑟,草木荒落,一片衰败景象。)所以,秋天又是一个容易令人伤感的季节。4.夜深了还没休息的诗人现在身在何处?(异乡)(1)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客)(2)秋天的景色如此的萧瑟,身在异乡的叶绍翁,所以——
(想家了),他想起了谁?(父母、妻儿、朋友)(3)请学生本别读“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读前两句诗。5.这时诗人心情如何?(忧愁、郁闷、孤单、寂寞)(配乐)再读前两句。读出忧郁、孤独。6.正当诗人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看见了什么?(篱笆旁有一盏灯笼)灯笼是谁打的?(两个小孩)7.这么晚了他们还不休息,在干什么呢?(捉蟋蟀)你是怎么知道的?(知有儿童挑促织)8.诗人看到这个情景想起自己小时玩过的游戏,此情此景是多么的熟悉,这是诗人猜想的。(1)你见过蟋蟀吗?(见过)(2)谁捉过蟋蟀?(3)是怎样捉蟋蟀的呢?(借助两小儿及同学捉蟋蟀的情景描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对往事的回忆。)9.出示: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南宋张鎡《南庭芳.促织儿》(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打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补充南宋张鎡对儿时捉蟋蟀的情景描述,让缺少这种经历的学生对捉蟋蟀情景想象,从而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四)走入意境,感受深情虽然已经夜深,但是灯笼下儿童玩兴正浓,他们怎能知道愁是个什么滋味呢?这正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诗人因为远离故乡思念亲人,夜不能寐,此刻见到孩子们玩耍的情景更让诗人想回家了,可是想回又回不去,内心愈发愁闷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诗吧!(1)映着扑来的萧萧秋风读。(2)面对着萧瑟,寂寞的秋景读。
(3)带着对亲人的思念,想家又回不去的无奈读。(五)拓展作业搜集思乡的故事,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