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题 炎热的夏天悄悄地溜走了,我们迎来了凉爽的秋天。同学们秋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你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一下。秋姑娘多么美丽动人呀!在秋天的夜晚你又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课文插图,生看图说话)南宋时期,在一个同样美丽的秋夜,有位大诗人叫叶绍翁,他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师:题为文眼,古诗也不例外,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读懂那个字,就说那个字。(夜:夜晚,见:看见,书:书写、记录)师:那《夜书所见》就是写下夜晚看见的景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35页,注意听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也可以问老师。放开声音,读吧!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 师:请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相机正音)师:全班齐读。师:字音读准了,可是读古诗还要读出他的节奏才有韵味。出示朗读节奏参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师:练习读一读。三、感悟诗情师:咱们刚才自己读了,现在请四人小组再次边读边讨论,看看诗中都写到了哪些景象,可以用笔把有关的词语划下来 汇报交流 生谈到了秋风、梧叶、江水、月亮、儿童、促织、篱笆、灯火等。教师相机深化板书:梧叶 秋风 儿童
篱落 灯光师:诗中写到的这些景象,都是江边的景象呀!师:是谁站在这江边,看到到这样的景象? (诗人、作者、叶绍翁。) 师:我们来看屏幕(屏显前两句诗),读一读,找一找,诗人也在诗境当中,他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个字? 生:客。 师:明明是诗人自己,为什么不用我,偏偏用客?换成我,也很通顺嘛!在这里“客“怎么理解呢?在字典中,客有多种解释1.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2.漂泊在外的人,迁居外地的(人):旅客3.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顾客4、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政客5、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6、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冰淇淋。生:漂泊在外的人。师:同学们,叶绍翁的家乡在福建,可是这个时候他居住在杭州,已经好多年没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对于杭州来说叶绍翁不是主人,只是……(客)。可不要小看这一个客字呀,它巧妙地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诗人常年漂泊在外,他没能回家,面对这片片落叶、阵阵秋风牵动着他怎样的感情呢?
生:想念家乡。 师:诗人漂泊在外,举目无亲,他想念家乡却不能回家,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师:迎着萧萧的秋风,看着飘零的落叶,诗人举目无亲,满目萧然。你想啊,此时此刻,他最思念的地方会是哪里? 生:故乡、家乡。 师:故乡是他生命的原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曾经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地方。想起故乡,他会想起谁?生回答,师相机指导体会诗情并有感情朗读。师:这个夜晚,诗人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家乡,想亲人。他是多么渴望回到家乡啊!可是他能回去吗?生:不能。师:他只能孤零零地伫立在江边,默默承受着这萧索的秋夜,静静忍受着这难言孤独。这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屏幕,读读想想。汇报: 生1:灯光。(篱笆下的灯火,孩子们用来夜挑促织的灯火)师:这灯火让他联想到了什么?生2:儿童挑促织。(这个“挑”字,读第三声。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这句诗中还有个字要注意(师演示“促“的书写,板书:促织)“足”的撇短短的,要立起来,捺要展开)“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出示故事)他怎么就猜到孩子们是在挑促织呢?师:看来,他回忆起了小时候在晚上点着灯笼捉过蛐蛐和蟋蟀。那份快乐至今仍留在脑海中。师:谁愿意来读出这份快乐。师:在这样一个秋夜,忽悲忽喜的他将自己的情感浓缩到这短短的28个字当中,所以在读时要读出诗人的情感。师:同学们,诗人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更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单单的篱落一灯,只有那份无言的乡愁和无尽的乡思齐读故事。四、拓展延伸师:往今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浩如烟海。老师在这里也搜集一首当代诗人贾源的《月夜思乡》月夜思乡贾源 今晚饮一壶月色 想念蛙声鼓响
向着故乡的方向 北方的风带着惆怅 一路的风尘碌碌 似淡淡的银色清光 世事的艰辛 都燃烧在胸膛 一杯久聚的愁绪 饮醉了天上的月亮 看不清四周的景物 朦胧着泪眼如霜 梧桐咋绿还黄 斑驳在衰老的池塘 不见了树上的鸣蝉 无法对着故乡吟唱板书: 梧叶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教学反思:我国古代诗歌,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教学时,我由“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孤独。问:是谁站在这江边,看到到这样的景象?从而抓住“动客情”这条主线,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一次,诗人独自在江边听到萧萧的风声,感到有些寒意时,动了客情,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第二次,诗人在看到灯光,料想是儿童玩蟋蟀时,又动了客情,回忆往事而思乡之情更甚。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又突破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荷塘区陡岭坡小学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