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点评: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李怀源 第一课时引出“不幸”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生:(接读)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真好!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自己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的这些感受的。【点评:导入部分,窦老师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配乐读诗、浏览全文,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带学生进入了诗意的童话世界。又通过“女孩“、“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小女孩的形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获得感受,通过交流,把读到的小女孩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自己的感受。说明学生已经能够进入意境,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建立起来。】 解读“不幸”(一)寒冷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来,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生:(齐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师:瞧,读到一个“冷”字,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生:天气冷。师:那么“雪”呢?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生:冬季)师:那“黑”呢?生:时间。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感情地齐读)师:一个“冷”极了(板书“冷”),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冷了,再加上“雪”,再加上“黑”呢?生:看到这样的三个字,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师:那我们应该在这个“冷”的前面加上哪个字,才能体现这不是一般的冷呢?生:加一个“寒”,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生板书:寒)
师:好,就是这句话,我们一层一层地读到了它的意义。来,我们把读到的寒冷送到句子中去,读读。(指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一种是由强到弱,一种是由弱到强。朗读略)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窦老师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抓住重点的词语读出了和你们相近的感受,于是在旁边把那些信息和感受批注了下来。(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点评:抓住开头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窦老师慢慢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细读——学着借助关键词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学生体会到天气的寒冷、理解小女孩的可怜之外,渗透了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思想。细读过后,窦老师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方法。窦老师还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先是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批注作为示范,学生对于这种新鲜的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老师举的“例子”进行批注。从学生写出的感受可以知道他们已经对批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这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 (二)恐惧师:在下面的几句话中,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师: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生:还有“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说明了寒冷不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小女孩的内心深处更寒冷。生:“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师: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师:是啊,一个“摇篮”让你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板书:“恐惧”)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替换掉“谁”的句子: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以看出人们的冷漠。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小女孩。)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师: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这么写?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生:说小女孩没卖掉火柴、没挣到钱,可能是因为她不够努力,安徒生这样写,让人体会到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
(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点评:从这部分的教学来看,表面上教师是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谈感受,其实教师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地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小女孩的贫穷、寒冷,学生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教师就没有再进行过多的指导。在体会周围人的冷漠无情时,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小女孩当时的困窘,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窦老师在这里再次出示了作为范例的教师批注,但与上一环节的出现不同。这里除了提示之外,更总结了方法,提示了“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联系上下文”“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三)饥饿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师: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谈谈你读到的信息、感受。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师:(板书:饥饿)读出了这寒冷,这饥饿,你一定会在此处批注一个成语——(师手指板书)生: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生:“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就在这没注意当中,却还有她忘不了的。(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你又读出了什么?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师:其实,对比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注意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课件突出第一句话:可怜的小女孩!)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生:是安徒生在说。师:此时,作者本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流露出来。瞧,这就相当于批注!【点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三、四自然段进行批注。学生有机会进行学习实践,他们能够把前面学到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在这两段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验证和发展。从学生的批注来看,他们能够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品评,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她可没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的追问,让学生能够进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四)孤独师:我们来汇报读第四自然段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一句,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师:联系上下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好!继续——生:“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她的家里真的很冷。
生: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所以,她的心一定也是冷的。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生:我觉得她是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生板书“孤独”)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点评:对于小女孩内心世界的探寻,经由环境的寒冷,世情的冷漠,渐进到家庭的冷淡。学生走入小女孩内心世界的脉络是一条逐渐上扬的曲线。当学生的情感趋于饱满,让学生为小女孩的画像题词,一是能够让学生把积蓄的情感表达出来,二是让学生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性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既重视了情感的领悟,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五)痛苦师:痛苦、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生答:五次。师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那第四和第五次呢?生:第四、五次点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师: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生:(齐)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生:(齐)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生:(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深深的关爱,但她却——生:(齐)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生:(齐)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在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生:是无奈。生:是悲伤。生:是痛苦!(生板书“痛苦”)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生:“奶奶!”(惊喜地)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生:“奶奶!”(快乐地)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师:我听到你急切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哀求的)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一定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再读)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生齐:小女孩的生命。)师:(出示句子:“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生读)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生: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掌声)生: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死不是在别的时候,而是在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师:看来,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下课)【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清晰的层次感。火柴的点亮与熄灭、奶奶的出现与死亡的降临,在不断的变换中,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出生入死”。第一步,对比火柴的点亮与熄灭,窦老师把课文中描写小女孩可怜的情节进行重新组合,一次比一次感觉强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应该把前后的内容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体会。第二步,为了更好的体会情感,让学生读请求奶奶的一段话,窦老师对于朗读指导是非常有层次的,先表达见到“奶奶”
时的急切,再表达“请把我带走吧!”的哀求,接着陈述要求奶奶带走自己的原因,最后辅以表情动作的配合。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这两步的教学为后面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伏笔。第三步,对标点符号的探讨,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阅读中需要读者去推断,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就是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合理推断。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他们需要调动一切信息,还要动脑筋来想,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并没有给出唯一答案,可以看到,执教的重点就是通过加标点的过程,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论的能力。】 第二课时:引出“幸福”生:(配乐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师: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看来,批注不仅可以写下信息,写下感受,还可以写下疑问、写下思考。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生:为什么,人们放弃了怜悯?生:为什么,爸爸要打她?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掌声)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生:到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呢?
生: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师: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想谈哪段就谈哪段。【点评:两课时同样以配乐读诗的方式导入,同样营造了童话的氛围。但此处引用的诗歌,让学生能够站在其他读者的角度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学生抒发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学生问出自己的“为什么”,把情感引向深入,同时让他们能够按照示例文本的规范形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机会。关于“幸福与否”的追问,成为了贯彻第二课时的主线索。】 解读“幸福”(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受深的段落,朗读,谈感受)(一)满足(第二次憧憬)生:(读“烤鹅”一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师:瞧瞧安徒生,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师: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师:这样,小女孩也就获得了满足。(板书:满足)注意啊,小女孩那么饥饿,没有冲上去,而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继续交流。(二)温暖(第一次憧憬)生:(生读“火炉“一段)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一定感到很温暖。(板书:温暖)
师:谢谢你。又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幸福。让我们再来读读吧!(生再读)师:瞧,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师:多美的对称语言。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师: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这样体会就会更丰富。(三)安宁(第三次憧憬)生:(读“圣诞树”一段)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让小女孩都觉得目不暇接了。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生读)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生:小女孩,愿你远离寒冷,不再饥饿,我们会永远陪伴着你。生:小女孩,你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独与寂寞,让我来安慰你的心灵吧。生:小女孩,相信未来,你一定会告别寒冷、告别恐惧,告别痛苦,只要你内心拥有美好!(掌声)……(举手的同学更多了,纷纷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生:我很感动。我不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美好安宁。(生板书“安宁”)师:多美妙的童话,让我们赋予小女孩这么美好的祝愿,这不就是我们可以批注在旁边的想象吗。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师:但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师板书:慈爱)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生:“奶奶!”(兴奋地)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该怎样呼喊?——生:“奶奶!”(激动地)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恳切地)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师:那么此刻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伤心的泪吗?生:不,那是幸福的泪花。师:那么这里的“啊”应该是怎样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气。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阵阵掌声。)师: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生:奶奶,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配乐静听,课件滚动课文文字。)(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师: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生读最后一段)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点评:通过五次憧憬的画面深刻领会小女孩的“幸福”,从多个角度丰富对于文章的理解。这种多角度的对幸福的注解,学生不难体会,但关键是执教过程能够让这种理解水到渠成而不是主题先行。窦老师的方法是时刻抓住课文的语言,“摇摇摆摆”的动作,“温暖”与“暖烘烘的”、“明亮”与“旺旺的”的对应……配以精彩的朗读、入情入境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在于体会幸福上,而是时刻不离课文语言、不离语文学习的方式。特别是关于小女孩的语言的朗读,在第一课时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了女孩的不幸,第二课时还是按照“奶奶”、“请把我带走吧!”以及陈述要求奶奶带走自己的理由,同样的层次,但窦老师却用精彩的导读语,让学生体会到了与第一课时截然不同的意味。可见,多角度解读文本,并不是简单的一一罗列,而真的需要执教者层层布线、精心设计。】寻源“幸福”师:为什么安徒生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生: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弃。生:她一次一次的擦燃,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生板书:渴望)师:我会批注下面的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这样写读起来一波多折,引人入胜。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生:我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生:越是孤独,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更渴望内心的幸福。师:(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
感谢同学们的发现,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生:小女孩能看到这么多美丽幸福的东西,她怎么就偏偏看得到呢?生:因为小女孩心中的梦想是那么美好。生:因为女孩心中一直被这些美好的东西占据着,越是痛苦,越希望心中的那份美好实现。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可是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让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你是什么情绪?生:我很生气。师: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当你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你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你的时候,你的心情又会怎么样?生:我特别伤心,我恨爸爸。师: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老师不让说出来。)师:你们刚才说的,甚至你们想要说的,我都可以理解。可课文写的小女孩如你们一样的表现了吗?别忘了,小女孩那么饥饿,都没有冲向烤鹅,而是烤鹅自己向小女孩走来,死亡来临的时刻,小女孩也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生写,之后汇报。)生:小女孩,你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你得到了温暖、满足、美好、慈爱和快乐是应该的,祝你以后过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别人对你那么冷漠,就连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为什么选择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会埋怨,难道你愿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你应该在美好的世界里飞翔啊。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但是苍天却是对你那么不公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在幸福中生活。生:小女孩,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啊。俗话说吃亏是福,你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幸福的!师:你说的忍受,不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小女孩的隐忍之心吗?(要求学生批注在课本中)。这是埋藏在心的忍耐,承受。是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点评:实际教学的困难不是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的实施教学。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很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把两节课的板书让学生对照,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矛盾,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幸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当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她”换成“你”以后再读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个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过程,情感投入更多,理解就更充分,在投入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表达,就更具有真情实感。对于“隐忍”这样一个具有较强人文色彩的词汇,窦老师提取出来,但没有一步到位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层层搭建台阶:“隐含”——“忍耐”“承受”,最后帮助学生获得了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词汇。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教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 提升“幸福”师:小女孩也许不懂这些,可我们的阅读赋予了小女孩这么高贵的形象,她就是我们人间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哪是什么地方呢?生:是有上帝的地方。
师:所以叶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师: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生: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在一起。师:所以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后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生读)师:在安徒生的心中,离上帝最近的人,或许不是——(生读)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而是——(生读)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体会到真正幸福的人。到此,你就会明白课前的追问,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生:幸福就是用一颗隐忍与渴望之心,对清贫满足,对苦难承受。(掌声)师: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生: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对你不公,你也要无条件地寻找幸福。生:小女孩点燃的不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梦想,是执着,我们无论何时一定心怀梦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满。生: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拥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安宁,就有快乐,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世界!(掌声)生: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们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家人,感恩这个社会。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的阅读,重要的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获得的这份“幸福”中,你们已经学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幸福着幸福当然好,不过,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们最后批注的一段话一定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完成上面的内容。)【点评:尽管新课标中有“尊重多样文化”的提法,但对于宗教问题,今天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依然讳莫如深。原文中的“她们跟上帝在一起”,在教材中被删除了,这可以理解。窦老师呈现了原文中的“她们跟上帝在一起”之后,以安徒生的写作感言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跳出课文,从作者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女孩。为多角度地理解文章又打开了一扇窗子。安徒生的希望就是他写作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读者有必要了解作者的想法,否则的话,阅读认识就会显得单薄或片面。学生就是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悟了文本中的女孩、安徒生心目中的女孩。在教学的最后,更可贵的是还让学生回归自己的内心。结合对于板书的梳理,学生回归自己两课时的学习经历,更深刻地体会到幸福不在上帝那里,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总评: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窦老师“主题教学”的大前提下,给我们展示了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如何教学生细读文本,如何运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有两个典型特色。一、多角度解读文本。这篇课文的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文章解读方式,改变了小女孩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窦老师通过多角度的阅读指导,让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小女孩,同时又看到一个“幸福”的小女孩。相信学生学习以后会有新的感受。六年级的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小女孩是“可怜”的,这是他们走进教室以前的看法。当学完这两节课以后,小女孩不仅仅是可怜的,她是寒冷的、饥饿的、恐惧的,她还是美丽的,乖巧的。周围人是冷漠的,爸爸是冷酷的,但是小女孩心中是充满了美好向往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女孩已经可怜到极点,因为她一无所有,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小女孩有一颗“富足”
的心,在如此的艰难面前,在别人看来已经无法生存的时刻,她凭借着小小的火柴的光亮,看到了她真切的梦想。窦老师通过教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小女孩的形象,一个在痛苦与幸福中交织的勇敢者的形象。让听者的思维从固有的形式中跳出来,也从盲目的同情中跳出来,看到一个在艰难中跋涉的小女孩的形象。如果原来的教学让我们产生对那个社会的憎恶,对小女孩同情的话,那本文的教学就让我们感到一丝温暖,一种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力量。童话总是给人美好的想象,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同样是为了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童话教学除了带给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与满足,还应该带给人们现实的思考与生活的力量。窦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幸福”,充分理解了“幸福”以后,不忘记带领学生回到现实,回到对学生内心的追问,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小女孩走向了死亡,走向了人们眼中最为悲惨的境地。而在安徒生的眼里,小女孩真的走向了天堂,走进了永远的幸福。语文教学不应该让学生停留在童话的角度。如果说教学中对“幸福”的探寻是对学生催眠的话,那回到现实就是唤醒学生。如何让学生回到现实?我认为在这里用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为什么她卖不掉火柴她的父亲会打她?对这种现实的思考,能够看到现实的残酷,是世情的冷漠让人们丧失了爱心,是家庭的穷困,让亲情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小女孩仍然没有放弃梦想,更能体会到她是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小女孩。相信,做这样的对照,学生心中的小女孩就会更突出,也更现实。通过整篇课文的教学,我们看到一个贫穷、寒冷、饥饿、无助、恐惧的小女孩,同时又看到一个乖巧、美丽、充满向往的小女孩;我们看到一个“痛苦”死去的小女孩,同时看到一个走经“幸福”的小女孩;我们看到了世情冷漠,亲情冷淡,又看到小女孩内心永不熄灭的生命火焰;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一切的社会,又看到一颗不被扭曲的心灵。小女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可怜,她还是可敬的,她的故事就像一根根火柴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有勇气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文本细读,让我们看到细节的力量,多个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生命的小女孩。如果再读下去,学生还会读出更丰富的形象,这就是多角度阅读带给学生的力量。二、用课文教语文。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话,只是看到了其中一半。另一半就是窦老师始终在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她在利用课文来教阅读。1.凭借语言走入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窦老师让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从周围人的角度,从父亲的角度,从学生自己的角度,从安徒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立体的,是从文字中走出来的形象。教师又时刻关注了走入文字的切口。教师在挖掘文本价值的时候始终立足于文本语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标点符号的推敲,对口语交际的训练,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些都没有脱离课文,都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凭借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标点走进文字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揣摩,去领悟。这些细微之处就是走经文章的一扇扇门,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来,或者把学生带到门前,让他们去探寻门后面的世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能够凭借语言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窦老师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的朗读与感悟都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窦老师在引领的前提下,始终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自由读文章,让学生给小女孩的画像题词,让学生把“她”换成“你”朗读体会,都在关键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时间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提出要求就是给学生思考的凭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2.教给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语文学习需要教给学生方法。究竟怎样才算是教给学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单纯的提出方法,让学生按照所谓的方法去做,学生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往往会机械运用,在需要自己想办法的时候会无计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积累为自己的学习经验。窦老师始终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给方法。窦老师几次出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批注。但是每一次的批注目的都是不同的。开头的批注,是让学生对批注有一个认识,知道什么是批注,怎样进行批注是比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第三次窦老师是用提示的方式:
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第四次窦老师抓住“可怜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来说话了,这就相当于批注。教师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强调,让学生对批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这些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都会把自己想到的随时写上,但是在某一处会停下来细细思考,慢慢品味,或者从内心发出感叹。如果教师长久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真的就会形成批注的习惯,养成批注的能力。就像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那样去阅读,那种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在教师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能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地方。对幸福意义的挖掘是课堂的明线,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引导是课堂的暗线。窦老师通过两条线的编织,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我之见,窦老师其实还可以把语文学习的因素渗透得更多,让学生能够从暗处跳到明处,大胆的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童话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体会本篇的原译文与课文的相同与不同。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小女孩不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窦老师教给学生用细读的方式体会文章,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