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第二段,通过研读,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教学难点: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 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出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自己读读,联系第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有没有同学支持作者的观点,到课文第二段中找找依据。认为“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4人组交流一下。 三、交流 幸福: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请学生把有关词句读读。(不完整的多请几位。) 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再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师: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在说什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 师:这一刻,她是幸福的,没有了寒冷,她拥有了温暖,舒服。谁来把温暖写一下。她还感受到其他幸福吗?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喷香的烤鹅是幸福的。 生朗读:出示:“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再幸福地读读,你有什么感受?(可以联系课文第一段) 师: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这真是妙极了。 把美妙读出来。生朗读。 师:烤鹅的肚子里填满了梅子和苹果,可以马上就吃,相信那是很幸福的感觉。生板书。 ¢看到圣诞树的时候,他是快乐的。
出示:”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随机(学生介绍圣诞节)在西方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成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快活极了。 师:小女孩此时也是快乐的,把她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女生读。朗读比赛。 这一刻,她是幸福的,她拥有了过年时的快乐。(生板书),继续交流。 ¢看到奶奶也是幸福的。 “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 奶奶带他走时很幸福。 “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幸福地读。你读懂了什么? (读所有幻景) 师:(面色凝重)可是,小女孩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生活,她得到了吗?交流依据: 1、不幸:出示:“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温暖的火炉没有了,她只有寒冷)生板书。师:风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她冷,他冷极了。再读,读出不幸。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幸福是那么短暂,他只有饥饿)生板书。 师:从这个又厚又冷的墙你联想到什么? (贫富不同,墙里的人烧着火炉,暖烘烘的,而小女孩,她只有饥饿,墙里墙外两种人,两个世界) 能把不幸读出来吗? 3、师: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下着雪,风四这样的尖冷,小女孩冷得更厉害了,饿得更厉害了。可是属于她的快乐也转瞬即逝的。 生找句:“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烛光变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是病死,冻死还是饿死,充满了忧伤。(生板书) 出示三个句子,你读懂了哪句,说说理解。 分组读。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唯一疼他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想想他当时的心情,该怎么读第十节,先练练。 (学生如果讲不出来,在出示前三句话) (她害怕,担心,急切,又有点是绝望)师范读。 能读的起立读。 师:奶奶出现的时候,他是那么幸福,而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都那么短暂,她又是那么绝望,那么无奈,她是不幸的,她要留住奶奶,可留得住吗?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火柴,而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尤其是第一次明显不同。 出示两句话:你从这不同中体会到什么?这和她的不幸有联系吗? 交流:
第一次是不敢的,犹豫的 师追问为什么? 而第5次是毫不犹豫的,果断的,为什么? 朗读体会。体会到了不同,我们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自己试试。 师: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这也是小女孩的不幸,她太冷,太饿,又太缺少疼爱。小女孩的幻景是那么幸福,现实是那么不幸。 再来读读这句话,刚才有同学说,这是在写小女孩的幸福,你有新的体会吗? 出示:“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出示画面,一幅是幸福生活,一幅是冻死街头) (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存在吗?) 3、升华情感 引言:到现在,两种观点谁说服谁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已经感受到幻景越幸福,可这是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而小女孩是那么渴望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生活,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 再读这句话。 小女孩带着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她永远不可能得到她向往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不幸。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人们不理解,只知道她穷,她冻死了。我们理解了,而且理解很深。 再读最后一句: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学生新的理解中结束) (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衬托现实的不幸,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就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可想而知,在现实中她是不幸的。) 当作者写下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是,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带着你的理解朗读句子。 4、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作文、漫画、录音采访等形式,表现《我和××比童年》,(可以是课文中的小女孩,爸爸,爷爷……) 2)、关注世界,从各种媒体关注世界,通过各种媒体收集资料,寻找21世“卖火柴小女孩”。走近那些生活在中东地区饱受战争折磨的贫困儿童,写写他们的故事。20、穷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附:板书设计 22、奴隶英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剧本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斯巴达克的勇猛、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受到憎恨恶势力、同情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剧情的跌宕多姿,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品味斯巴达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疑点 什么是“奴隶”?为什么要让斯巴达克和狮子斗,和十个奴隶斗? (三)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老师适时穿插介绍时代背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解题。 什么是奴隶呢?(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质疑。(问题相机解决) (三)细读课文,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班议答: (奴隶主的压迫“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要我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三十几个同伴,叫他们打死了十几个,饿死了十几个。”“他们拿我们不当人,整天逼我们做苦工不算,还要叫我们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这是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之一;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引导下的觉醒也是起义的又一原因。) 2.你还读懂了什么?(相机解决。)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总结扩展。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积累运用五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警句。 2阅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小仲马列不以父亲盛名为自己铺路的求实精神。 3口语交际,通过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写人或记事,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或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个同学背得多。 2自主读诗句,读正确。 3指名读,指导读出诗句应有的停顿和韵味。 4背诵诗句。 (1)同桌合作背诵。 (2)师生共同背诵。师背第一句,生背第二句。 5课外拓展。 二阅读《真实的高度》。 1自己读短文一至两遍,不认识的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请教同学、老师,想一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画一画写小仲马语言、行动的句子,有什么体会在旁边写一写。 3汇报交流阅读的感受,重点讨论理解“我只想用有真实的高度”这句话。 4读了这篇短文,想到了什么?与同桌说一说,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写下来。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主题。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的口语交际,就是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二个人准备。
个人先想一想,再列个简单的提纲,为当众演讲作准备。 三小组演讲。 个人按自己列的提纲在小组内演讲,同学互相评议,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演讲。 四班级演讲赛。 各组代表进行演讲,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老师总结。 勉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 第三、四课时(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激趣导入。 在前不久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大家收集了许多材料,也有许多感受,有许多想要说的话,今天就请大家用调查中获得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主要明确两点: 一是围绕一个意思,运用获得的有关材料写; 二是形式不拘,记事、写人、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都可以。 三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第五课时(习作讲评) 一广泛交流。 请围绕不同的意思写,采用不同形式写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老师相机点评,表扬学生思路开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二重点评议。选择一篇有代表的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三修改习作。 1运用学过的修改方法,结合老师的批发意见,自己认真修改。 2同桌交换检查。 四佳作展览。 举办本次习作的佳作展览,学生可以互相推荐,本人也可能自我推荐。互相观摩后,评出几篇优秀的习作。有价值的还可以向少儿报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