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意图《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拿到这篇课文开始设计教案时,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能够体现新《课标》精神地方很多:比如可以联系我自己的课题研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编写有关的手抄报。(事实上,我在课前已经让学生这样去做了,本来想在上课之前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后来考虑到与这堂课的关系不大,还是不要摆一些花架子,所以没贴);再比如可以设计以写拓展阅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在教学前,我和我的学生找了很多的资料(当然这是我们每堂课前必须做的事情,学了《少年闰土》以后,我们班还搞了一次主题班会——《回望鲁迅》,效果甚好)同时也找到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对于紧密地联系课文,拓展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很有帮助;另外还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课文的结果进行追根溯源等等。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很难取舍,最终在征求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意见之后,才把我们这次每周一课中要体现的主要设计意图定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抒情”,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朗读逐步深入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产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同情.那么怎样更好地体现这个设计意图呢?这次到嵊州听课,杨一清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提示,他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份量还是非常单薄,要紧紧抓住朗读,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群体的朗读。”“要读悟结合,相辅相成。”而且他还谈到现在的很多语文课过于突出学生的“悟”,而忽视学生的“读”,“读”是语文课的基础。所以在这次教学设计时,我在这个“读”字上做起了文章,这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读中悟情,读中释情,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读”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在朗读、评价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感悟、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次(也可以说是五次)幻景进行朗读指导,分别是这样处理的:1
、第一次幻景:让学生汇报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评议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要学会欣赏同学的朗读,再不好的朗读也总是有一些闪光的地方,能把同学朗读中的闪光之处找出来,那你就学会了评价,如果自己有好的朗读处理的点子,可以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来,这样,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就出来了,就会越读越好。2、第二次幻景:我设计的方式是让学生朗读,听到有好的朗读处理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采访,比如:“你这里读得这么妙,有什么秘诀吗?”“老师想采访你一下,为什么你在读的时候声音放轻了,速度放慢了?”等等,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把学生读中的感悟说出来。3、第三次幻景:我让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妙的、最独到的朗读处理介绍出来。我班的学生展示的欲望很强,这样一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一出来,就会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悟,所以重点词语、句子抓得比较准。我想,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比让学生找找划划重点词语进行体会要好一点,因为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果达到的目的一样,那我们老师为什么不多去运用一些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呢?4、第四次幻景:这次的朗读评议我采用的打星评议的方法,这一方法也是从我们学校的语文论坛中蓝精灵发表的文章中活学活用的,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些策略(把打分改为打星)。因为那位学生的朗读并不是最好,所以,我们给他打了四颗星,让学生告诉他还有一颗星没有得到的原因,然后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次尝试朗读。结果那位学生确实有了进步,可同学的评议还是四颗半星,说明离学生理解的还有一些距离,我就干脆让学生挑战五颗星。(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不知老师们的意见如何?)5、最后一次,我安排的是让学生在看了课件,听了老师的范读之后谈感悟,在感悟之后围绕“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辩论来理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实对这一环节,我在备课时的设想得非常好,想通过这么一次辩论,用朗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不离开这节课的根本途径——“读”,还可以策划一次比较精彩的课堂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上课师生与听课老师之间的互动等)但因为对学生理解的层次把握得不牢,差点让这个设计“夭折”。上完课后,仔细想想这个环节,还是有一些欠缺的,比如辩论双方的“唇枪舌剑”还没真正开展起来,“反方”的观点基本没有机会陈述,我想,如果辩论再开展得到位一些的话,可能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会更到位,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