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设计者:范少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情分析: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教学内容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二)在那个冷极了的大年夜里,那个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成一团,孤零零地坐在墙角。等待着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二、深入品读,关注命运(一)快速浏览课文,用线画出表现小女孩最终命运的句子。(生浏览勾画,抽生交流)
(出示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生自由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小女孩死得悲惨。她在幸福中死去。)让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二)她小女孩曾感受到哪些幸福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5自然段,1.用不同符号,边读边画出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大火炉?她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2.完成下表,体会作者的想象力。(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擦燃火柴次数美丽的幻想悲惨的现实渴望得到(三)重点指导第一次: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大火炉?完成练习。(抽生汇报。生说:火炉)师板书:火炉。2.她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生说句子)师出示句子:“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舒服呀!”生自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带着这种体会来读一读。师引读,让生在朗读中体会温暖带给小女孩的幸福。3.小结学法:(1)找出现实和幻象。(2)想想产生幻象的原因。(3)有感情地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四)按学习方法,自学后四次擦燃火柴。生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再在读中感悟小女孩在幻觉中一次次体会到的幸福。生交流、汇报后三次。(师相机板书:烤鹅、圣诞树、奶奶)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引导有感情朗读“奶奶,啊,请把我……”读出恳求、读出迫切)擦燃火柴次数美丽的幻象悲惨的现实渴望得到(五)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多么美好的东西呀,当她把一大把火柴都擦燃时,又看到了什么?(当生答到和奶奶一起飞走了。)擦燃火柴次数美丽的幻象悲惨的现实渴望得到1.示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生自读后,说体会后感情朗读。
2.小结: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彻底摆脱这痛苦的一切。3.让我们怀着对小女孩的美好祝愿齐读这一段。4.以此句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难道在当时就没有温暖、快乐的地方吗?是的,当然有这样的地方,5.看——出示富人过大年夜的情景图片 那里的餐桌上有喷香的烤鹅,那里有美丽的圣诞树,那里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围坐在一起闲聊,多么快乐!那里的人们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欣赏音乐,多么幸福!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蜷缩在墙角,她又冷又饿,最后竟活活的被冻死。 6.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说什么?(要使学生真正了解一部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学生知道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只属于有钱人,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幸福、快乐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彻底摆脱这痛苦的一切。—— 7.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能激发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死在了新年的张灯结彩中,死在了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于这两个“曾经”“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指她曾经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仅仅是在幻觉中看一看,她就心满意足了,就感到幸福了。第二个“幸福”是指她死去后就彻底摆脱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再也不用受这个不公平社会的摧残,终于彻底幸福了。)8.想象一下,安徒生爷爷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两个“幸福”的?(愤慨、谴责、无奈、同情、祝福……) 9.作者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幸福”二字,这是对那个人吃人的旧社会的控诉,还有对可怜的小女孩的深切祝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10.小结:是呀,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一次次地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东西,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所以,(师引)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生接读)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小结: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让我们把内心深处最真切、最美好的祝福送给飞向天堂的小女孩。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怒。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虚实的写法,使女孩板书: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惨的结局。)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二)走进安徒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每个读者都深受感动。两百多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受全世界和大人的喜爱,至今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像今天一样用心阅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板书设计: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丽的幻象 残酷的现实(虚)(实)悲惨的命运
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擦燃火柴次数:一 二 三 四 五 美妙的幻象: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飞走了(简笔画)命运悲惨悲惨的现实:寒冷 饥饿 孤单 痛苦 冻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这些幻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在处理“卖火柴”的部分时,提出中心问题: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联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焦老师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在紧抓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感情基础。在处理“擦火柴”的部分时,重点讲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时惊喜的心理,及火柴熄灭时巨大的失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深切的痛苦。然后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师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讲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场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深情的呼唤中,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处理“冻死街头”
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及在场的老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又机智的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在作业设计中,利用学生学习这则童话的激情,趁此推荐了许多安徒生的童话,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2、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4、在教育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应多用鼓励和表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长处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设置情境,促进生本对话。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可采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
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我先是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二、须改进之处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三、值得思考之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凄美的童话,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所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喜欢阅读的同学对课文不会陌生。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创设情境,奠定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开始先介绍安徒生的童年生活以及写作背景,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体验到了作者所描写的一种凄凉的意境,有效地奠定了基调,同时激发了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二、适时鼓励,乐于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教学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问学生:“你们从小女孩的大拖鞋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后,有的说:“这么冷的天,她还穿着拖鞋,真可怜!”有的说:“这双大拖鞋还是她他*的,她没有属于自己的鞋,真令人同情。”有的说:“那个捡走大拖鞋的小男孩没有一点同情心,太可恶了!”……对于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学生学得饶有兴趣,积极性很高。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三、先扶后放,自主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完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后,我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的方法:(1)初读课文,弄清幻象;(2)了解现实,追究原因;(3)体会句子,做好旁批;(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按照这样的方法自由学习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再作汇报。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文中的知识,又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四、重视朗读,升华情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老师的范读,学生的个体读、小组读、集体读,理解后的汇报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对重点句子,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激活语感。比如“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对这两句话,我指导学生前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后一句把“终于”重读,在读中体会小女孩的艰难的处境,和她迫切希望得到温暖的心情。《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2、
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说教材 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而该课文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经典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情感目标:重点学习1—4自然段。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幻象”部分奠定浓厚的情感基础。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情境教学法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并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既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诱发学生情感,又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了解安徒生。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又突出了本篇教材的训练重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检查预习并理清课文的脉络。 本课有6个生字,还有1个多音字,由于我班的学生对生字的识字方法掌握得较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读音,并理解多音字“喷”。 再引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讨论,再在集体学习中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卖火柴、擦火柴、悲惨地死去。”三部分,降低了分段的难度。 (四)学习第一段。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精读“卖火柴”这部分,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这一部分虽不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中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 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再归纳出“可怜”这个词。抓住这一中心词,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 (2)读议结合,精读理解。 1.(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读课文说出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个小女孩的可怜?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板书:可怜的小女孩) 2、让学生选一两句话读一读或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女孩的可怜。(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比较法”等读出或说出小女孩的“可怜”。师生共同归纳出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寒冷、饥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再放手让学生合作小组读课文,说说又是从哪些语句读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例如:理解小女孩的可怜,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重点指导第二句“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
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我安排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教学中我先扶学这一句,让学生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总结学法,学生学到了学法,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女孩的可怜还体现在“饿”。这一方面比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理解。在理解“小女孩没有欢乐、无人疼爱”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点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打下了伏笔。同时也落实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突破了难点。 (3)回归整体,深化理解,引导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学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后。我再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说说“看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既突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4)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中连续出现三次,教学中不容忽视。我主要用小黑板出示: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 “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感情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说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燃火柴次数:一 二 三 四 五 美妙的幻象: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飞走了(简笔画) 悲惨的现实:寒冷 饥饿 孤单 痛苦 冻死(学生补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佳作,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这样一篇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了“读”与“思”,“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力求从各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本文中小女孩饱尝着寒冷、饥饿和人情的冷漠,对于当时的黑暗社会,对于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现在的孩子能用悲惨这个词来概括,但很难真切、深入地去体会,引起共鸣。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与再造情境,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以“一整天”为切入点,入情入境的渲染,让学生想象小女孩走出家门,这一整天忍受着饥寒交迫,在风雪中叫卖的情境。“也许,她走到一位抱孩子的贵妇人面前,你将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这一段语言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适宜的画面再现使他们的想象有了依托点。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情感的闸门。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认真的书写着。在学生笔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了真实而扣人心弦的生活图景,让我们如见其人——那个瘦弱单薄的小女孩,如闻其声——那一声声乞求无助的叫卖,如临其境——那一幕幕冷酷无情的画面。学生发自内心的读着自己创作的片断,再现了小女孩的“一整天”,然后再次反复品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在教师的渲染推进中,学生读出了意境,品出文中的情感,悟出人生的滋味,对小女孩的怜悯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更真切体会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与无情,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本文的结局是“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离开了人世”,因此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部分也是学生要理解的重点。由于考虑到课堂容量,我主要选取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火炉以及第四次奶奶出现时小女孩急切的乞求奶奶把自己带走这一段话来展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巨大反差。先是在板书设计上将现实与幻想的内容一一对应,让学生通过直观比较体会小女孩美好的幻想正是源于现实的悲惨。并在第一次幻想中出现火炉时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小女孩此刻感受到的舒服与满足,然后将转瞬即逝的幻想放回到现实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并感受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来达到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写作技巧。最后,在揭示“小女孩离开这个寒冷、饥饿、痛苦的世界,和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这个看似是喜,实则是悲的结局时,引导学生从两个“幸福”着手,感受安徒生写下这个结局时的悲愤、无奈、痛苦、忧伤之情,从而达到思想升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