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文言文(1)16项脊轩志
第四单元文言文(1)归有光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淳安县教谕。他上任的第一天就被一帮秀才拦截在学政衙门前。秀才们说:“早就听说归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不知道这传说是真是假。今天我们这里有几则字谜,如果大人猜不出来,那就打道回府吧!”说完,四个秀才相继说出谜面:“良田无边”,“丰在中间”,“本无一人”,“早上阴天”。归有光微微一笑道:“你们四位真够有才学的,居然出的是同底谜。”然后说出了这个字,你能猜出这个字吗?
◆作者卡片◆姓 名生卒年月字号称谓籍 贯相关材料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古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作品有《震川文集》
◆背景呈现◆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知识链接◆(1)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2)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主张“胸臆”“心源”。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归有光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不事雕琢而风味超然。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当”通“挡”,遮挡“而”通“尔”,你“阖”通“合”,关闭
副词,从前,曾经名词,原因,缘故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老的,原来的连词,所以副词,仍然,还
副词,大概形容词,危险形容词,倦怠无所得副词,几乎形容词,美动词,战胜名词,胜利
连词,用来介词,用介词,凭借,根据用法如“而”,连词动词,成为动词,是介词,向
名词作状语,向下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垣,名词作动词,筑起围墙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宴,名词作动词,用饭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名词作动词,上朝名词作状语,亲手
5.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方丈往往再束发大类归一丈见方寺院的住持到处每每,常常两次表示又一次,多次男童15岁,表示成童将头发捆扎起来很像大的类别女子出嫁到夫家返回,趋向,送给
6.文言句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_________②妪,先大母婢也__________③使不上漏__________④明月半墙__________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_________⑥垣墙周庭__________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⑧家有老妪,尝居于此______________⑨鸡栖于厅______________⑩其制稍异于前__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7.成语积累①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珊珊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指日可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自得,大声吟唱。优美舒适,让人喜欢。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8.名句默写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②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桂影斑驳珊珊可爱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1.项脊轩在修葺前和修葺后有什么不同?[名师指津]扣住第一段写修葺前后的布局、环境的语句等作答。我的理解:修葺前修葺后室仅方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北向、不能得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哪些可悲的事?[名师指津]围绕人事变迁总结。我的理解:可喜有三:①修葺后的南阁子;②母亲的慈爱;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可悲有五:①老屋的破旧;②诸“父”分家;③母亲的去世;④爱妻早逝;⑤功名未就。3.文中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是怎样串联在一起的?[名师指津]依据老妪回忆语段总结。我的理解:文中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而泣,母亲询问饥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4.作者写母亲为何要突出那些看似大众化的细节?这样的母爱有与众不同之处吗?[名师指津]封建大家庭中,母亲还亲自照管孩子,更能表现母爱。扣住此点回答。我的理解: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由专门的保姆或奶妈照顾,母亲是不怎么过问的,这里记述母亲大众化的细节,可见母亲不同一般,亲自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并且对婴幼儿来说,这是母爱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
5.祖母对归有光如何?文中写了祖母的三次言语,各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名师指津]围绕“慈爱、关怀、期待”作答。我的理解:祖母言语包含的情感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貌似责备,实则内心欣慰、关怀疼爱期待、鼓励信任、激励
6.文本的最后两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段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名师指津]生活片段:从其妻“生前”与“身后”两角度总结。写法:从托物寓情的角度分析。我的理解:结尾两节写了这样几个生活片断:一是其妻来归,二是其妻归宁后述诸小妹语,三是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情况及重修项脊轩等事。文章结尾,遗有余味。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浓,耐人寻味。
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名师指津]扣住“情感”判断、分析即可。我的理解: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8.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名师指津]举文中例子,分别分析叠词在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短短一篇课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乐和谐,更富美感。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
项脊轩志
1.写法归纳(1)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时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子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2)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技法指导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景物、表现人物,是记叙类文章的常用手法。写好细节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2)写出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在《项脊轩志》中,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虽然都采用了细节描写,但各不相同。写人是这样,写景、状物也是这样。
(3)体现文章主旨。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文中“儿寒乎?欲食乎”六字,足以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情。
3.随堂练笔有人说“细节是生活的真实”。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过父亲或母亲对你挚爱的细节?请选取一两个片段,恰当地使用描写手法,写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力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4.他山之石又到了8月31日交学费的日子。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月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
我们觉得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泡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身影。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一声不吭。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点酒,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父亲别喝了。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扑簌簌掉在碗里。
铭记亲情《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文章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回忆祖母,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
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从《项脊轩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精神行囊。[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用在“铭记亲情”“真实的细节”“平平常常才是真”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没有人能独自成功15世纪,在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光是为了糊口,一家之主、当金匠的父亲丢勒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邻居打零工。尽管家境如此困苦,但丢勒家年长的两兄弟都梦想当艺术家。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纽伦堡的艺术学院去学习。
经过夜晚床头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附近的矿井下矿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胜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出卖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学,如果必要的话,也得下矿挣钱。在一个星期天做完礼拜后,他们掷了钱币。阿尔勃累喜特·丢勒赢了,于是他离家到纽伦堡上学,而艾伯特则下到危险的矿井,以便在今后四年资助他的兄弟。阿尔勃累喜特在学院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铜版画、木刻、油画远远超过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毕业的时候,他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当年轻的画家回到他的村子时,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贺他衣锦还乡。音乐和笑声伴随着这顿长长的值得纪念的会餐。吃完饭,阿尔勃累喜特从桌首荣誉席上起身向他亲爱的兄弟敬酒,因为他多年来的牺牲使自己得以实现理想。“现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应该倒过来了。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而我应该照顾你了。”阿尔勃累喜特以这句话结束他的祝酒词。大家都把期盼的目光转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里,泪水从他苍白的脸颊流下,他连连摇着低下去的头,呜咽着再三重复:“不……不……不……”
最后,艾伯特起身擦干脸上的泪水,低头瞥了瞥长桌前那些他挚爱的面孔,把手举到额前,柔声地说:“不,兄弟。我不能去纽伦堡了。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看……看一看四年的矿工生活使我的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来我的右手被关节炎折磨得甚至不能握住酒杯来回敬你的祝词,更不要说用笔、用画刷在羊皮纸或者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不,兄弟……对我来讲这太迟了。”
为了报答艾伯特所做的牺牲,阿尔勃累喜特·丢勒苦心画下了他兄弟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细细的手指伸向天空。他把这幅动人心弦的画简单地命名为《手》,但是整个世界几乎立即被他的杰作折服,把他那幅爱的贡品重新命名为《祈求的手》。当你看见这幅动人的作品时,请多花一秒钟看一看。它会提醒你,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赏评]这是一篇感人泪下的至情美文,兄弟之间的情谊通过作者的娓娓叙述滋润人心,给人难以抑制的感动。当我们在取得一定的成就时,请别忘了那双曾经为你饱受磨难的手和那句值得我们刻骨铭心的话: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南柯子·忆旧[宋]仲 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赏析]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作者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开篇两句写自己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表现自己游僧生活的艰辛,忽用“数声啼鸟怨年华”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再冠以“又是”一句,说明这种漂泊生涯已为时不短。下片以“残月”“晓霞”点明时令,写词人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荷花”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和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从中可以看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悠然自得的飘洒词笔。
[思考]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