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选取日常生活的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念之情。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了解文章借题发挥、借物写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悲和思亲之情。课前准备:1.收集归有光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身世及其散文的特点。2.预习课文,借助古汉语词典了解文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闺、牖)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3.通读课文,圈画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预习情况:1.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的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2.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字词等问题。2.概括每段内容,理清思路。明确:第1段: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第2段:主体部分。承上启下,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
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4段:回忆亡妻。第5段: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3.找出本文的线索。明确: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4.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全文两个部分。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5.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明确:文眼即文章的眼睛,统帅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本文的文眼即: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精读课文,感悟主旨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所说的可喜之事和可悲之事。明确:可喜之事:修葺后的项脊轩清雅恬适,适合读书。可悲之事:大家庭分崩离析;母亲早逝;未孚祖母愿望而祖母已逝;妻子早夭。2.作者所记叙的悲喜是否是完全分离的?有没有交融?明确:(1)喜中有悲:第1段中悲的是项脊轩修葺前是:小、旧、漏、暗。(2)悲中有喜:A忆母亲。“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从老妪的口中感受母爱,正是“悲伤也成享受”(《合欢树》)。B忆祖母。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
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祖母的激励是作者一直坚持下去的力量。C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虽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与哀婉,但是也透露出当年与妻子相处的快乐。3.从项脊轩的变迁中能看出作者对家族的什么样的态度?明确:对家族有着积极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点:A诸父分家,作者的描写细致入微,表现出其目睹家族的这一变化,对家族的关心、关切、焦虑以及无可奈何。B对大母,“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表现出对家族的担当和责任感,希望能够实现祖母的愿望和期待。C“能以足音辨人”,表现出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关爱。4.这一态度与古代文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关系?明确:本文在入选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删掉了一段,原文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本部分属于“论赞”部分,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而写的。往往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意图。“利甲天下”的寡妇清和辅助刘备“与曹操争天下”的诸葛亮,当他们未显达之时,“世何足以知之?”言下之意是:今天,我呆在这间破房子里,也是“昧昧于一隅”,谁能料到我将来怎样?“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又流露出对南阁子无比珍重的感情。“扬眉瞬目”与“偃仰啸歌”一样,是形容得意的神态。“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是自嘲之语,也是针对旁人讥讽自己蹭蹬而发的愤慨。(蜀清:是一位女性,其一,在作者的心中,祖母、母亲两位女性的影响极大,以至当他尚友古人时,不知不觉便想到蜀清。其二,蜀清能守先辈之业,作者则有志继承祖先的志业。归有光作《归氏世谱》、《归氏世谱后》,记其祖先之“盛德”,又以祖籍项脊名轩,可证。其三,蜀清昧昧于一隅蜀中,作者则“区区处败屋中”。)
足见,作者心中有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归有光《家谱记》云:“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穷居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清丁元正《修复震川先生墓记》载:“其所著《三江》、《水利》等篇,南海海公(瑞)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足证归有光不仅有忧国忧民的襟怀,也有经世致用的实学,并且是卓有成效。因此,他对青年时代的抱负,应当充分肯定。5.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四、写作特点明确: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本文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为线索。因此,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文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2.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人物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婚后妻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3.叠字摹声、绘景、状物,增加了形象性与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的清静,用“往往”渲染门墙的杂乱,用“呱呱”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状写作者攻读的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高高耸立的枇杷,用“亭亭”。以此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朗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五、板书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多可喜(承上)项脊轩志亦{1.家庭败落六、作业2.悼念亡母多可悲(启下)2.借树忆妻1.回忆亡妻3.怀念祖母{补记|六、作业请模仿本文的抒情方式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记人叙事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