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感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项脊轩志》感怀材料

ID:853733

大小: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那个叫归有光的男人  ---------网友:唐老师      2、我有一所房子,庭阶寂寂,枇杷花开  -------网友:张老师      3、项脊轩夜空的那一轮明月  ------------网友:梁老师 11月24日:       9、叛逃的文字:那些从“文以载道”中出走的灵魂   --------同事阿木叶老师(我就知道他会选这个!) 11月26日:      10、给自己的房子取温暖的名字:那些只可能属于中国人的书房名字   --------同事和尚杨老师 11月29日:      1、那个叫归有光的男人   -------网友夕颜扬暮雪 12月7日:      8 、母性的力量:灵魂逃亡者最后的、唯一的安居之地    ---------网友彩衣刘老师      5、文章尚可续,斯人永不回      --------网友秋水长天 12月8日:      4、一间小屋、两种凄凉、三个女子、四世悲怆    ---------网友阳光的味道 12月9日:      7、细节的力量:无坚不摧的片言只字     ---------同事钝刀郑老师项脊轩夜空的那一轮明月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明月,照彻了一个男人的世界,给了他心灵一个温柔的归宿,这个男人叫归有光。 百度一下,发现后人整理的归有光的资料并不复杂,差不多一眼到底。走马观花浏览一遍,也没有感觉他伟大到需要人们仰视的地步。但这并不说明他很平凡。仿写一下网络上的调侃句式,给归有光定一下位,那就是:凡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凡人。  读《项脊轩志》,小小的阁子便是整个心的世界,古朴清净的环境,触动、沟通我们最亲切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能让心灵逃遁的地方,在我们为纷扰所烦乱时,在我们感到自我压抑时。有那么一片天地属于自己。在这里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是有我之境,也可以是无我之境;可以听一听风声,可以悦几声鸟叫;可以感受竹韵花香,可以融入明月半墙。外边的世界累了,就走进自己的心里。有个窗口,透进一片月光。月亮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她就那么默默看着你,洞彻心扉,温润多情。  典型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幸运并不垂青于归有光。他60岁才中进士,之后仕途也不怎么顺,也注定顺不了。归有光不是使大手笔的人,他的心柔和如明月,坦荡如清风,情致深细,性情温婉的人在官场只能是心为形役,苦闷度日。但也许归有光并不苦闷,他从自然中体味出别样情趣来,他把生命的意义投射在亲情、爱情上。他尊重女性,感念亲情。生命中的女人用月亮般清柔的光滋养着他的心灵,他也如月亮一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她们。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的欢喜悲忧,项脊轩的明月都感受了,见证了。人亡室坏,诸事衰悲,默然无语的老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夜深人更静,一轮明月高空挂,无限凄凉涌心头。纤细入骨的伤痛,穿过历史,浮跃纸上,温柔我们的双眼,晕染我们的心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会如何走过?自然的情趣,真实的感情,繁琐的小事,这些生命生活的细节,我们可曾深味? 抛开了历史,抛却了政治,连理想追求也都放在一边,生命的本真该是什么?归有光,这个多情至性的男人,也如项脊轩的那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历史的天空,清和明净,照进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心灵。也有一所房子                    —— 与项脊轩擦肩而过 一处太阳永远直射不到的地方,一个长衫斜扣脱落得再无可追寻的读书人,正执着地用茅草修补房顶上最后一处现实的破漏。这所不到五平米,容不下深邃一次完整转身,依拖反光墙照得半日明的书房,除了一张书桌,只留下一堆百年的尘泥能见证它拉长的裂痕。但是,以门栓上项脊两字的名义,它还是可以诠释慰藉的。那个能记清筑篱为墙次数、能糊涂自己的餐饭却明辨窗外脚步声的房中人,用最后一捆稻草,挽留住了他不上漏的回忆。他用模糊的表情说,珊珊可爱的地方,还是很多。  皇宫、贵府,当书籍最初以封闭的特权方式展现时,书房,多只为达官贵族们附庸风雅、标榜身份,偶尔也权做排遣闲情的地方。这时的书房,如同它眉头上单调的匾额名一样,往往仅是一个冰冷的收藏室,只是一座无情的木雕像。收藏室再美轮美奂,也没有37度的体温;木雕像再惟妙惟肖,也掩饰不了刻意的刀痕。那时的它,缺了一种灵魂,一种专注的灵魂。而灵魂的附体,是需要等待的。巫医在烧裂的龟甲前提起裸露的左脚摇头大舞,紧闭两眼恭敬宣告神的旨意:吉,可行。背后是虔诚的九州之王。归有光无意从旁经过。 初打量归有光,世上可有比这更不幸的人?家族崩碎,祖母逝去了,母亲逝去了,就连嫁来不过六年的妻子也逝去了,只剩下一个白发稀疏的婆婆在一旁讲那些从前的故事,归有光的泪不想一次又一次去浸透衣襟。我深信他会深陷痛中,我准备好迎上自己的一分安慰。可归有光凝望象牙板的时候,聆听妻子娘家归来述说烂漫诸妹的时候,我却真实的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深切的温暖。一种文人书房的温暖。     用凌晨一点的眼神回溯,这幅时间的卷轴里,第一笔温暖该从何处发端?雎鸠没有书房,那时的它还不大知道什么是分飞的忧伤;仲尼、孟轲有书房,可他们的温暖没打算放在那里;苏秦、张仪有书房,但他们只为练练舌头,换几颗功名的石头;灵均或许有书房,然他有得更多的,是他的哈韩服饰、美人楚王和一条汨罗江;阮籍、嵇康们可能也有书房,而他们有得最多的,是修到一半的路、兑了水的隔夜酒和几十根摇曳的冬竹。温暖,明晰可追,而追源只属于书房的暖,却似显了一分强求。执着尽处,隐约现出一行大字:天下之才,取于科举。书房的温暖,需要一个可以温暖的环境。  归有光说,他的祖母是没有了,他的母亲是没有了,他的妻子是没有了,他的书房更是很久没有打扫了.;归有光说,一个孤儿不想去刻意触动曾经的温暖,不想明白的释放蕴藏于心底的思念;归有光说,因为思念,归有光变得多愁善感,变得敏感四季的变迁。可归有光说,他是幸福的,他还有很多回忆,人到暮年,就是靠回忆活着,走不动的时候,只要还有回忆,那自己的世界就是温暖的,甚至可以温暖别人的世界。    权贵的大门第一次向下层虚掩,蓬莱的霓梦第一回明灭信可求,香茗代替高碎具备可能,书房,自此被一群立志脱短帮换长衫之人,悄悄的注入了一呼一吸。书房的温暖,首先应该固执的属于那些于底层攀爬的苦读者。“十年寒窗无人问”,耗费一生而无果的悲剧太多。漫长的沉寂,会让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记住多少事?记得轻扣窗扉的家人?记得书房外七零八碎的院子?或是只记得身前不离不弃,与自己分担每一晚对影的几个平米?归有光专注地抚着高高的相思树自语,你不懂得,这是我的妻。朴实的生活面前,文人书房的温暖最让回忆痛哭流涕。书房,如一位慈爱的奶娘,呵护着怀里倾诉委屈的孩子。第二眼看归有光,我竟有了嫉妒。    苦读者活于书房中,而书房,活于失意者的心头。于失意者,书房更是最终的归航口。学不会游泳的孟浩然最终转过身颂,找不到舟楫,我就找山林;陷困安居的刘禹锡饱蘸了墨横笔写,任你贬吧!我把门口那副对联再加长些;自由不专的苏轼歇坐在锄头上歌,真可好!东坡这快地的谷又要大丰收了。一颠一沛,数流数离,现实的书房化成精神世界的缕缕琴音,与失意者的脉搏和旋,一起搭建乐观、豁达还有激励。温暖的形状不再只是四方,它以红色液体的形态注解失意者,默契的与失意者的生命合二为一。     推门而进,点头归有光,他正放下笔,背对窗外,凝思推敲他的诗句。砚台边沿的墨汁陪伴成一横蘸迹,我第三次扶起斜到在桌上的油灯,忽然发觉,就连那几次意外的大火,都已成为注定的温暖。    时间流淌处,这种文人书房的温暖从黄昏掩门间向外徜徉。荡漾出项脊轩,暖进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暖到康熙帝南书房的那根写下三个誓言的竖梁上。至今,这书房的温暖更已经完善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性格、品质、精神: 鲁迅自嘲的“绿林书屋”; 齐白石雅爱的“百梅书屋”;俞平伯怡然的“古槐书屋”; 王力谦逊的“龙虫并雕斋”……接过回溯过后的眼神,我一点一滴的惊奇,原本只是与项脊轩擦肩而过 ,我却又折回身,倚在相思树下久久不肯离去。 那个叫归有光的男人                                                                        (一)一间书房,一世寒儒       项脊轩,一说起这间书房,我们就会马上想到,归有光,一说起归有光这个名字,似乎大脑马上反映,项脊轩,这个男人已经和这间书房紧紧联系在一起,书房就是归有光生命灵魂之所在,就是归有光这个一世寒儒终其一生的“家当”,自古儒士以安贫乐道著称,一瓢饮,一单食,足矣!正是这间书房,走出了一个大学问家,他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著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考察资料大大指导了史上清官海瑞进行的水利兴修。为了实现儒士兼济天下苍生之志,他孜孜不倦的参加科考,直到六十岁方中进士,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30多人获释。     寒儒,清贫的读书人,“清贫”一词似乎永远和读书人,和儒生联系在一起,麻衣粗布,粗茶淡饭,唯书相伴,“一日无书,食之无味”“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是这种清贫的土壤养育了千古读书人高贵的身躯!清贫让读书人超越世俗的羁绊,不为名利苟苟,不以富贵戚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显然不是属于归有光这样的读书人的,这类人显然是个打着读书幌子图谋功名利禄的人,归有光的书房只属于真正的读书做学问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我想,那些真正有学问,真正潜心做大学问的人,他们都是活在清贫中的,那他们创造物质财富价值的能力哪去了,其实是跑到书中去了,或者说就在他们的那间书房里面,就在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中。归有光那间书房弥散出来的蔼蔼书香,它穿越千年的时空,让无数读书人为之沉醉,为之癫狂,甚至为之献身!每每看到影视中那些老师和学生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时候走出他们的书房,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民主,自由呐喊,特别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枪林弹雨中仍然辗转千里,坚持治学,清贫的守护他们的书房,我的血管中总会激荡着股股的热流,然后,噙满泪水,两行热泪,直流而下。是的!从归有光的那间书房,从读书人的那间书房里走出的不只是写着清贫二字的寒儒书生意气,更是一种刚正不阿的凌然正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气!                                   (二)自然之子,诗情人生     话说回来,归有光的书房,咋一看,我们是看不到热血澎湃的,而是脉脉的温情,归有光的书房是属于性灵的,是属于自然的,我们来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中国文人的情怀都是和自然山水连为一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先人老庄学说以崇尚自然为主,天人合一,生活在精神上达到了随意,自然而然。就是达到了自由无拘无束的境界,亲近自然,放飞自由之魂灵,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我想这点上归有光是幸福的,亲近自然,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浪漫和诗意,中国的诗歌是自然和浪漫的,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自然成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自然让文人们自由的心灵飞翔。还记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记得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材,喂马,周游世界,我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记得路遥在逝世前一定要前往陕北的黄土地的那股炽热,还记得三毛流浪在远方的撒哈拉沙漠那份沉醉。       刚刚看了周国平的《亲近自然》,“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的,尽管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在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依然清晰的记得儿时的那次光着脚丫在水里摸鱼的激动,那次夜里抓萤火虫和蛐蛐的惬意,那次偷别人的番薯被追狼狈而逃的惊奇。       归有光,他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孤独的,但所幸的是,他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他的整个人生是诗情的。因为他有一个项脊轩,周围还载满了花草,树木,鸟语花香,还有那轮永远相伴的明月。当然在他心里,永远躺着三个温暖的女人:祖母,母亲,妻子。                                     (三)铁骨铮铮,柔情百转      自古以来,中国的男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易中天先生在《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把中国的男人归为三类:无用的男人(奶油小生),江湖好汉(英雄),无骨的忠臣孝子。这个分类我们且不说,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女性心目中的好男人形象,侠骨柔情,想到了什么,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杨过,张无忌,乔峰,胡斐,……这些都是引无数美女竞折腰的男人,他们武艺超群,侠肝义胆,豪情冲天,个性自由,在血雨腥风,险象环生的江湖中,他们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他们又是柔情百转的痴情种。       归有光正是这样的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他考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为了就是能更好为百姓行侠仗义,他治理的地方,社会治安稳定,百姓生活井然,他关注百姓生活疾苦,为民请命,因此得罪了很多权贵,上司,遭贬谪。他还是抗倭英雄,晚1555年(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我们可能很难以想象,一个柔声细气低吟他的小书斋的男人,他是怎样的慷慨行事,和那些权贵,倭寇们较量的,唯刚柔相济,相合相生,方有此举乎!江湖中,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只流血,不流泪!但是,有三个女人,让他热泪满眶,柔情百转!那便是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那三个在他出江湖前就离开了他的女人。      对于祖母,归有光是饱含深情的,从文中看,归有光的母亲死得很早,自己对母亲没什么记忆了,也就是说在他没有识记能力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那祖母也就成了归有光最亲的人,也是祖母给了他母爱的关怀和温暖,祖母也是归有光一生中陪伴他最久的亲人!归有光的成长和成材,无不浸透着祖母的心血。我们从归有光的品性为人可以看出他是在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而他最主要的启蒙老师,能给他这种氛围的人,当然是他这位祖母了。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从文中可以看出,祖母对孙儿体察入微的关爱,“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她担心孙儿的性情,希望他多出去走走,又把“传家之宝”象笏交给归有光,她非常相信这位孙儿能继承家族的荣耀,考取功名。后来祖母去世了,归有光每每想起祖母,无不痛哭流涕。也正是这位伟大的祖母的厚望和温暖,让归有光能在经历多次科考失败的征途上,永远不放弃,最后在六十岁中了进士。可以想象,这条路上浸渍了归有光对祖母那番话的无数次的回想和思念!也让我们看到这位血性男子对祖母几十年如一日的敬爱和依恋!       对于母亲,归有光是没什么记忆了,大概很小母亲就离开,但是血浓于水,子女和父母的情感,父母之爱,子女之爱,天生难舍难分!哪怕时空相隔,从未相见,母亲也是在归有光心里永生相伴的人。从懂事起,归有光就一次次想象母亲的样子,透过窗外的那轮明月,能看到母亲温柔的面庞吗?哪怕是在梦里。这个院子一定留下过母亲的足迹,这本书母亲一定也翻过它,终于有一天,在项脊轩里,细心的老仆人乳母告诉归有光,“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那儿”之后,老乳母就一次又一次的把这番话说给他听。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归有光就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是啊,老婆婆是想告诉他,他的母亲是多么的贤惠善良,喜欢读书,是多么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的,归有光喜欢上了这个书轩,痴迷于这个书轩,因为在这里,不但藏书万卷,还深藏着母亲亲切柔和的馨香。‘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归有光听着母亲绵绵的细语,一天一天的长大了!在后来离家在外奔劳的日子里,母爱的温暖始终相守着他,给予他勇气和力量!            对于妻子,这个只陪伴了他六年的女子,在归有光的心里,留下的永远是美丽的故事。文中这样写到: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这里可以知道,归有光妻子是他的知音,知己,还把自己的夫君视作偶像,也和他一样,很爱项脊轩,而且还以它为豪,得此贤妻,夫复何求!如果说归有光的一生是孤独的,那么这短短的六年,就是他最为幸福的时光了。美丽的风景总是走得太匆忙!妻子去世了,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斯人已去,夫何恋之!是啊,如果说之前的祖母和母亲让归有光依恋沉迷于项脊轩,那么,这次,妻子的离去却让他离开了项脊轩,因为他怕,他怕看不到妻子明亮的双眸,美丽的身影。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漂泊,此后,他常年羁留在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内心那道深长的伤痕,可以看到在那个同样是窗外明月高悬的夜晚,脸颊上那两行滚烫的泪。只是行走于江湖中,当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目光如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生活的大不幸,给予了归有光创作的独特源泉,也唯有归有光这多情的血液,才释放出如此强烈、隽永的文字光芒。       那个叫归有光的男人,他将和他的项脊轩,和他窗外的那轮明月,和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枇杷树,永远深植在一代代读书人的心里!细节的力量:无坚不摧的片言只字 观其归有光的一生,坎坷悲辛何其不有,但他的文字中却往往将自己的大悲一笔代之,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哀而不伤”的个人气质。所谓人生三大悲哀他无一不遭遇也,在短短的六十六年生命中他经历了太多的离合悲欢,但他却很少将这种悲痛之感进行解剖,公之于人。《项脊轩志》正式一个心灵哀痛的出口,也许是藏的越深,反而越容易在心中郁积力量,情至深处伤往思念之情奔涌而来,一泻千里,不可抑止。这短短的几百字道出了作者凄凉的情感遭遇,正如黄宗羲所言:“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事见之,使人欲涕。”母爱,一幅拼凑的画像八岁丧母的归有光此时已经记不得母亲的音容笑貌,甚至一句言语。回忆母亲时,“余则茫然矣”(《先妣事略》),只能靠老妪的回忆去想象母亲,更增加了一层悲凉。想想母亲逝世的那一天,“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此句描写的那几个天真可爱、少不更事的小男孩,长大后每当忆起母亲一定会更加悔恨惭愧。 虽然母亲的容貌早已消失在作者脑海中,但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还可以通过想象去勾勒母亲的遗容,“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先妣事略》),作者和他大姐的容貌组合起来,就成了母亲的形象。  形象还可以想象,但母爱永远不可复制,一幅画像蕴含了多少难以表达的深情?“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一句哀叹道出作者对命运不公的痛斥,也是对自己身世坎坷的悲鸣。正因为作者经历了痛失母爱的千年长恨,所以当哀悼儿子时他说道:“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如果说上天对儿子是残酷的,那么对归有光就更加残忍了,他幼年丧母,儿子也幼年丧母,这仿佛是命运的轮回,而他失去的全是与自己联系最紧密、意义最重大的亲人,母亲、妻子、儿子相继弃他而去,他的悲痛绵绵不绝,伴随着屡试不第的苍凉境遇,更显示出一种存在的荒谬之感。 母爱何其伟大,母爱却只是一片云霞,它飘然浮现在天边,可见而不可及;母爱何其伟大,轮到归有光却只是一种悲剧,它刻骨铭心还循环轮回,使人悲痛欲绝。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还是一个充满激昂之情的十九岁少年,他把自己与守丹穴的巴寡妇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相提并论,清高自谦又恃才自矜,可想此时的他登临科场报答母爱的时日已经不远矣。但是提到母亲,作者流露出更多的却是伤感之情,此刻已经为他曲折多舛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八上春宫不第”在他的文章中多次出现,“先妣墓木已拱,有无穷之感也”(《请敕命事略》),愧对母亲的厚望,辜负母亲的遗愿之情更加使他自责。 想到小时候母亲督促他学习,就算遇上大风雨也坚持让他上学,半夜醒来也不忘检查他的功课,“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先妣事略》),“乃喜”二字更是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贤良、殷切、望子成龙的形象。作为长子的归有光,母亲何尝不希望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儿子是整个家庭的众望所归,她能做的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坚强的家庭责任承担者和事业继承人。所以后来留给历史的是一个久经磨难仍坚强屹立的归有光,他艳羡司马迁的泰然,“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之于眉眥之间哉”(《陶菴记》),也推崇白居易“然犹爱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观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顺德府通判厅记》),他有这样旷达开阔的胸襟与从小受到母亲的循循教导是密切相关的。 《项脊轩志》中回忆母亲,勾勒母亲的形象只用了一个处所,一句问候,以致作者潸然泪下,可见片言只字有带泪带血的力量,只因这是来自对母亲专有的真情。林纾评《项脊轩志》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失少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某所,而母立于兹”,对于归有光来说,母亲站立过的地方也有一种无限的温情,正如地面上还有母亲的脚印一样,是一处珍贵的遗迹。母亲关心姐姐因而询问“儿寒乎?欲食乎?”何尝只是姐姐的专利?对作者自己,母亲也一定有过无数次的关心问候,把母亲对姐姐的怜爱迁至自己身上,更见作者对母爱的渴望之情。爱情,一树枇杷的凄凉归有光七岁时,母亲为他许下魏氏为妻,直到二十四岁才和魏儒人结婚,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有了女儿后,夫妻二人经常共同怀念母亲,“益念儒人,中夜与其妇泣,可见妻子因爱丈夫而对从未谋面的婆婆也有深爱之情。 婚后的生活可谓甜蜜无间,特别是妻子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先妣事略》中周儒人那种贤良淑德的封建妇女群体形象,而是一个好学而又富有情趣的少妇者形象。“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可以从中想象夫妻相得益彰的学习生活,妻子对丈夫好奇而又崇拜的情感,以及丈夫对妻子娓娓道来的温柔趣谈,已经打破了举案齐眉的死寂婚姻模式。“凭几学习”塑造了又一新型妇女形象,归有光对妻子的赞美之情呼之欲出。 更传神的是妻子转述小妹们的话语,可见妻子回娘家说的最多的当然是丈夫,因而“阁子”也爱屋及乌的成了绵绵话语的主题,诸小妹的闺中戏言更是增添了夫妻二人的甜蜜逸趣。 然而新婚之乐怎能填充生活困苦的哀愁,多试不中的科场遭遇更增添了生活的悲辛。归有光对魏儒人一往情深,除了二人有共同的志趣,还因为在他人生最艰、辛最灰暗的阶段,是魏儒人陪他度过的。 “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薄,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请敕命事略》)。魏儒人回娘家和妹妹们谈论的都是自己的甜蜜生活,而贫困艰难的处境却只字不提,对亡妻的偏私和深沉之爱,归有光已经无处报答。当想到妻子生前所言:“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力,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平日素语中可见出妻子对丈夫的信任和共勉之情,而处于贫郁交加、大志难酬的归有光学业有成之后怎能忘记妻子的一片深情? 归有光虽然一生娶了三个妻子,唯独魏儒人最让他动情难忘。翻开《震川先生集》,与魏儒人有关的文字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亡妻的深深追悼之情难以言表,甚至与亡妻有关的人物也显得特别珍贵。如丫环寒花,为她作葬志时也不免提到亡妻,更显哀痛难以自拔;再如悼亡儿子时,对妻子的追忆和惭愧之情也溢于言表;更何况是悼念亡妻的祖父母,外姑等,更是因为怀念亡妻而作。所以他自叹道:“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此亦释家所谓随意眷属者也”。 写哀景而先写乐景,益显出哀痛之甚。夫妻安逸闲适的生活仿佛还令人回味不已,而“墓木已拱”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哀叹。三十岁丧妻的归有光,写《项脊轩志》附记时,已经是三十五岁中举之后。从小就抱着雄心壮志的他在困苦生活中几乎已被世人遗忘,此时终于有显赫的声望和宽裕的生活环境,可是对他充满信任,对他坚持鼓励的爱妻已经不能和他同享本属于她该有的幸福生活了,归有光只恨苍天无眼,“命也夫”! 对妻子的深爱、悔恨、惭愧追忆之情已经痛彻心扉,但作者却只归于“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似无关紧要的事物中。树已亭亭如盖,而妻子却在层层垒土中安然长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为何在大自然万千事物中只取这一树枇杷呢?只因它是“吾妻死之年手植也”,对亡妻的哀悼之情已经迁移到这一树枇杷身上。看见它,仿佛亭亭窈窕的妻子重返人间。然而梦醒之后更见苍凉,枇杷树越是茂盛繁荣,就越显出妻子走的越久、越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情跃然纸上。笔触一树枇杷,看似无关紧要,正如王锡爵评震川之语曰:“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 归有光散文的最大特征便是在平淡生活中叙述真挚的感情,剥蚀了华丽的词藻,只剩朴素的真情。面对母亲妻子—— 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相继弃己而去,归有光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述说自己的哀情,在片言只语中道来的是命运的荒诞和斯人已逝的悲凉。作者的一笔代之,留下的是浓郁深远的哀愁,话语已尽,余味还在胸中。正如真正的悲哀是无声的哭泣,作者越是隐藏伤痛而更见伤痛之深,追忆悼亡之情在简洁平淡朴实的话语中更使人为之动情。情至深处反似薄,只因这两个女人都是作者人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情感之源,所以细琐的往事中才能见出如此催人泪下的力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