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文本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文本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2

ID:853815

大小:51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从《兰亭集序》中几处涂改,看“文”中谴词之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选入多家高中语文教材,这篇文章,虽为书序,却写得感情真挚,文辞清新优美,识见高远,作为脍炙人口的文章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我们在教授这篇美文时,往往对着作为文章的《兰亭集序》来分析它的文辞如何之优美,感情如何之真挚,却忽视了通过解读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来体会这篇文章在谴词达意方面的妙处。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做一探讨。《兰亭集》是当时王羲之等文士名流过修禊日时,与会人士临流嬉戏,饮酒抒怀,乘兴赋诗所结成的集子。而《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当时的乘兴之作。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王羲之神思如涌,挥毫落墨,洋洋洒洒的情景,在那种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心境下,作者如有神助,很快即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同时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鉴赏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会发现上面有多处涂抹修改的痕迹。这些痕迹由于着墨的轻重不同,我们依稀可辨认得出那被盖被删的字迹,如果我们仔细揣摩这些改动的地方,我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崇山”二字无疑是后加上去的,只有加上这两个字,才与下文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组成一组整句,节奏和音韵也更加和谐。“崇山”二字在什么情景下加上去的呢?有书家猜测:既然行文以四字句为主,王羲之不可能写出“此地有峻岭,茂林修竹,……”这样节奏不和谐的句子,而应该是想到用四字句写地貌,那么“峻岭崇山”还是“崇山峻岭”呢?联系到后一句“茂林修竹”,从音韵上看,还是“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对得好,故此,王羲之在写就“峻岭”二字的当口,在这两个字的前上方跨写上“崇山”二字。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断,但上当我们反复品读这几句时,我们的确觉得这两个字加得很是地方。诵读“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我们会觉得朗朗上口,气韵流动,也不乏对仗所形成的气势。但我们可辨得出,“或因寄所托”的“因”字是后来盖上去的,原本是个“外”字。我们可以想见作者或许要说“或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类的话,但这样和前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在句式上失去了齐整之美,在音韵上也失去了和谐之美。右军巧思,以“因”易“外”,而将“外”字用到句尾,便成了“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读之,齐整和谐,自然天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句中的“向之所欣”本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于今所欣”,为什么更改了两个字呢?从语意上讲,正在喜欢着的已经变为陈迹是矛盾的;从情感上讲,既然世间的一切如此虚无,似乎他们这些畅叙幽情的诗作也没有结集的必要了,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作者神思灵动,盖“于今”为“向之”,表情达意,便可谓妙在其中了。在序文即将结束补记诗文结集经过之际,作者发出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慨。此处涂抹删改得最为明显,“悲夫”是由“大可悲也”删改而成,笔者以为此处删改最为精彩。“大可悲也”是个判断,虽有“悲”于其中,但感情色彩不浓,悲得不那么深重,让人感觉不多么到,而“悲夫”就不同了,这是个感叹句,虽独一个悲字,却感情色彩极强,让人感到沉重,悲从中来。这真是神来之笔。除了上述几处之外,还有象“岂不痛哉”的“痛”字,“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的“每”字,“有感于斯文”的“文”字等都有涂改的痕迹,原用字难以分辨,笔者不敢妄言。有人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喝醉酒后,挥洒而成,有人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无论怎样,这是一份“草稿”无疑。正因为是草稿,王羲之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随兴所至,挥洒草成,正好让我们“看到了”这篇美文的本真面貌。所以我们给学生讲授此文时,结合教材所附书法作品插图,对删改之处做一下推敲,是应该的、必要的。这样或许学生在品味《兰亭集序》谴词达意的妙处时收获更大些。需要说明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早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诸摹本中以唐朝冯承素所摹最为逼真,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面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