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2.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大诗人在一篇文章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这篇文章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则是作者辞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方法二:以选择题导入 1、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 A、秦、隋B、魏晋C、汉、唐D、今天 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 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B、故都北京西安C、繁华的都市上海广州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 A、我若为王B、甘心为奴C、我愿为民D、隐士
重点不在于学生的选择正确与否,而在于如何辨证分析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本质。《我若为王》中“为王”之好处,为王之耻辱,为王之悲哀,看来——“为官”肯定亦有其好处、难处与坏处。(官场之黑暗与尔虞我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引出陶渊明这个人物。 二、精要了解作者 学生读注释1。补充: 年轻时有过“大济苍生”之志,但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严重地阻碍了陶渊明的仕途发展。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看过资料,现实中的他喝酒上瘾,(估计因此性功能有障碍),五个子女都患有痴呆症或弱智。李白、杜甫都是这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 长于诗文辞赋,有两类:一类是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三、解题(可以略)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乃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长于言幽怨之情”。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 自由朗读时多读几遍: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