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

ID:854129

大小:4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学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敬服之情,无以复加。《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它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文题解释: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 丘、流、休”。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 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五、学生自读全诗,思考:1.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这首诗围绕一个“归”字来写,先写为何而归,次写归向何处,最后写归后如何。2.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2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田园风光。引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事物?学生找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学生思考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学生一:学生二:用几个词概括为:充满生机,恬静怡人。3.学生再读思考;这部分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重点赏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1)此句从远处着笔,让我们体会到农家风味的景象。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暧暧”写出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的飘升,写的形象生动。2)“依依”能不能用“袅袅”替换,为什么?生一:“依依”是一声,“袅袅”是三声,换了声韵就不对了。生二:“依依”还有“依恋”“留恋”的意思,这样写把村庄写活了,更有人情味。而“袅袅”就没有这层意思。师总结:浓郁的人情味,理想化的自然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榆柳荫后檐 ”中的“荫”,“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读后感觉特别亲切。  4.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他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5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6总结、体悟作者的感情。( “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6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七、课后作业1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思考第二、三小题应该怎么理解。2背诵第一自然段,熟读后三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分组朗诵第二、三、四自然段,注意节奏、语气和韵律。2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回答。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并评价学生翻译。(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劳动之中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由此,第二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抵家时的狂喜,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和居家生活的闲适。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品格。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2请一名同学诵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3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4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然而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有诗为证:“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 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 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老师强调特殊句式: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2)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2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他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它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五、总结、归纳全文。1归纳、理解本文的线索。1)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1)——自安自乐(2、3)——乐天安命(4) 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居家生活——田间乡里——纵情山水——如何度余生。2归纳艺术特色:平淡自然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他的评价虽然言之有过,也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当之无愧的 。六、再次诵读课文。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板书设计:自悔、自责、自觉———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自然决心归家复归田园感慨抒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