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重难点突破1、文章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侯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写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情,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岀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2、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岀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封建时代,由于名利的约束,人们无法摆脱,无法超越,不得不说一些不想说的应酬话,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所以陶渊明敢于放弃官职,活出自我,按照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去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使他成了许多人推崇的偶像。陶渊明辞官归隐。忘记了他辞的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隐居使他身上明显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从社会价值上看这点是较为消极、不值得提倡和宣传的。陶渊明离开了官场,不仅因为他具有崇高的品质、过人的节操,而且也因为那种职业不适合他的天性,禁锢了他的自由。我们学习陶渊明,应该从人生的终极追求上,从人性的本源上去理解陶渊明的选择,去品味他的诗作。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很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但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率真,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5、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
是否显得消极?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一一可是我耽误太久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率真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6、在封建社会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最为宏大的抱负,有着“大济于苍生”政治理想的陶渊明归隐后就真的那么坦然吗?“乐夫天命”是否表现了作者消沉颓废的思想?观点一:陶渊明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虽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毫无快意可言,他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他的生命才能释放出无穷的活力。所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
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观点二:陶渊明也算是名臣之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开国元勋,官居大司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他本人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所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他出生后,父亲早亡,家道中落,迫于生计,二十九岁时出仕,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加之官场黑暗,因此内心矛盾,曾几度中辍。观点三:陶渊明出身贵族,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早年就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To观点四:陶渊明虽归隐田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宁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就如文中所说“园日所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但内心深处仍然表现出一种茫然和困惑,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在感叹岁暮年衰,“寓形宇内复几时”又在悲号人生无常,“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则反映了他难以排遣的有志难伸的痛苦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