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

ID:854507

大小:186.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ǐ)鼓桴(bāo)铿(kēng)然  B. 磔磔(zhé) 噌(chēng)吰   石穴罅(xià)  C. 窾(kuǎn)坎  莫(mò)夜   镗鞳(tà)  D.标识(zhì)无射(shè)栖鹘(hú)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B.一鼓作气鼓:击鼓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D.微风鼓浪鼓:鼓动、掀动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证4.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不同类的一项是()A.自以为得其实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6.选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9用心爱心专心 B.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8.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9.对这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二)课外阅读9用心爱心专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③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注:①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筼筜(yúndāng),竹名,茎粗,杆长,节大。陕西洋州西北五里谷中产此竹,因名筼筜谷。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蜩,古书上指蝉。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横鳞。③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9用心爱心专心 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9用心爱心专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运用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段的空缺部分。(1)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2)古之成大事者,,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读书之法,,熟读而精思。(朱熹)  (4),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5),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酬柳氏二外甥求笔迹》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①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直通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2004年高考湖南卷)放鹤亭记苏轼  9用心爱心专心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自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9用心爱心专心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2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2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五、激扬文字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提到了怀疑,可以说它是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正确的灵感,同时产生了兴趣,但是不敢大胆地怀疑,去冲破旧理论的束缚,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最后的成功。爱因斯坦就是敢于对旧理论提出质疑,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它的错误之处。他不仅仅自己敢于怀疑,而且还提倡别人要大胆地怀疑,同时他也很欣赏那些敢于怀疑的人。这就是爱因斯坦成功的最关键的原因。请以《怀疑是成功的关键》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书山有路1.B(A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莫夜”的“莫”读mù,D项“无射”的“射”读 yì。)2.A(鼓:名词,乐器名。)3.D(考:敲打。)4.C(C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诚实的人、忠实的人。)9用心爱心专心 5.D(前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6.A(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其”,代词,那事情,“实”,指“实际”“真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7.A(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用法”,没有提到“意义”,因此只需考虑“词性”即可。①⑤“之”,结构助词,的;②③④“之”均为代词。)8.B(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以便于翻译时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A项没特殊句式;B项是宾语前置句,“余”是“欺”的宾语;C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D项是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9.A(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要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后三项均与文段的内容相符。)10.B(大概,大致)11.B(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12.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13.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14.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③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15.(1)事不目见耳闻(2)不惟有超士之才(3)在循序而渐进(4)旧书不厌百回读(5)退笔如山未足珍16.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17.B(“和”应读“hè”,意思是“应和”。)18.A(9用心爱心专心 A中两个“以”都是介词,作“拿”讲;B中的前一个“其”代词,代“鹤”,后一个“其”是疑问副词,作“难道”讲;C中的前一个“而”是连词,作“却”讲,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中的前一个“于”是介词“在”,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19.C(A“明年”古代作“第二年”,现在是今年的下一年;B“适当”古代是“正好对着”,现在讲作“合适、恰当”;D“南面”古代是“面向南方”,现在讲作“南方”。)20.D(此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1.(1)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第一句在翻译时应重点把握“乐”字的用法和“之”的意思;第二句“以”“全”“名”等字是翻译的关键;第三句要注意“而”“履”等字。)22.略。9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