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复习及拓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石钟山记》复习及拓展

ID:854531

大小:43.2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实用标准文档高二下册第六单元《石钟山记》一、《石钟山记》篇目解读【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嘉祐二年进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苏轼的一生是在宦海中沉浮的一生。他既看到新法的流弊,继续坚持守旧的观点,不断地指责变法运动,又在实践中局部地推行新法。在政治上虽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此成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受害者。苏轼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做了主簿、签判一类的地方官。早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便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通判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又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哲宗时,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又因和执政的旧党政见不合,为旧党所排挤。于是又再次请求外调,做了颖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后又再度回京师,官至礼部尚书。晚年新党再度执政,先后又被贬官惠州、琼州等地。直到死的前一年,他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谥文忠。【《石钟山记》介绍】《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许多记游文字,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都以描写、记叙、议论的错综并用为特点。《石钟山记》则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因此,《石钟山记》除具有游记的特点外,还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分析《石钟山记》,应把握住它在文体上的这一特点。  这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点,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我们说它具有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某些特点,是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并从逻辑上对李说作了初步的反驳;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见的事实,证实并补充了郦说,推翻了李说,使形象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楚,结构谨严,说理透辟,文笔流畅。但是,本文毕竟是一篇游记,因此,又具有一般游记的特点。第一,清楚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第二,它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读了夜游石钟山一段,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使读者同作者和舟人一样“心动”“大恐”。本文不仅以说理透辟见胜,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第三,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着一段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徐察”,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紧张的心情才趋平静,第二处水声就写得比较舒缓。第四,文笔变幻多姿,毫不板滞,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山上栖鹘”),再写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才写其叫声(“磔磔云霄间”);写鹳鹤是先写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者用拟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水”与中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钟鼓不绝”是一种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窾坎镗……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之声”,写的顺序也不同。苏轼对语言有高度的驾驭能力,一笔不肯雷同。【内容概要】本文记叙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写作特色】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基础梳理】一、词法:①词类活用:A.使动,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之鸣。B.名词做动词:例1.“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形容词作名词:例:“桴止响腾”,响,声音。D.名词作状语:例:“目见耳闻”。目,用目,耳,用耳。E.名词做状语: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②古今异义:A.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象;今义,说明真实情况B.虽大风浪,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表转折的连词C.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古义,就任;今义,去D.将入港口,港口:古义,河湾入口处;今义,停泊船只的海湾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E.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离地表较高的空间;天空里面F.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G.有大石当中流,当中:处在……中间H.与风水相吞吐,风水:此处,风和水;本义,相地之术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例:心不在焉。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词,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D.语气助词,啊,呀。例:1.于是余不叹焉。2.如乐作焉。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硿硿焉。④通假字A.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⑤一字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二、句法:①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者……也”式判断句) 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把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声”。但是,联系上下文和苏轼这时说话的口气来看,这个句子最好还是译成“刚才那水面上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响起来时的那种乐器声音一样啊”。②此所以不传也。(“……也”式判断句)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所以:复音虚词。相当于“……的原因”。 传:流传,传布,传说。  单独看,这个句子就是“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但是,从上文提到的来看,这个句子还是翻译为“就是这几种情况,才使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这样,当更加符合苏轼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的心情。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有声:(敲击后)发出响声。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式,原应是“铿然有声之石”的倒装。“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之(的)”。这个句子按习惯应译为“敲打之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这种石头”就顺畅些。④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潭上得双石”才是正常语序。其中“双石”是指李渤在访郦道元关于石钟山遗踪时,在“南隅”“忽遇双石”的“双石”--也就是课文上所说的“南声”“北音”之石。这个句子很简单,就译成“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⑤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这是一个宾语(“余”)前置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式文言句,二是前置的宾语词性是代词。在这个倒装句中,代词“余”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这个句子翻译为“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⑥状语后置句:1.而大声发于水上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得双石于潭上  二、相关阅读训练基础训练训练题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答案与解析】A(1)(5)两处的“之”解释为“的”,(2)(3)(4)三句中的“之”是代词。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答案与解析】C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答案与解析】B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我从齐安去临汝,但是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齐安出发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答案与解析】A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答案与解析】D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北音清越C、长乐王回深父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答案与解析】B,ACD三项的通假字分别是“莫”“父”“厌”。B项没有通假字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答案与解析】D,“其实”的意思是“它的真相”,在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实际上”,故选D。8、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B、此三者,吾遗恨也有大石当中流C、得双石于潭上盛以锦囊D、此世所以不传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答案与解析】C,都是状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B判断句和省略句,D判断句和被动句)提高篇训练题二书蒲永昇画后苏轼①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①。②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②,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③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③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④,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柬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异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⑤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④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异同年而语也。⑤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选自《古文类选》)[注]①争工拙于毫厘间:比较细微之间的好差。②营度经岁:营度,酝酿、构思。经岁,过一年。③奋袂:袂,衣袖。奋袂,挥臂,这里足挥笔的意思。④性与画会:本性适合画画。⑤临:临摹。1.(2分)第②自然段,“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笔法”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2分)第④自然段,作者认为世人将往日董羽、近日戚氏的画“传宝之”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3.(2分)作者写孙知微为寿宁院所画的“湖滩水石”,是着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其艺术效果;写蒲永昇临摹“寿宁院水”的二十四幅画,则着重以来表现其艺术效果。4.(3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水画得好,就应该像印刷品一样精细。B.蒲永昇是继二孙之后,又能画“活水”的代表者。C.孙位为寿宁院作画时,曾经过一多年的酝酿、构思。D.文末“戏书”,表达作者自认为书法不好的谦虚态度。5.(4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活水”、“死水”的艺术见解。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活水”、“死水”的理解。“活水”:“死水”:【解析】1.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2分)2.世之识真者亦少(2分)3.欣赏画时的感受(2分)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4.B(3分。A对这类作品作者持批评的态度。C是孙知微为寿宁院作画。D戏书之书不是书法,而是“写作”的意思)5.所谓“活水”,是指要从动态上画水,表现出水的千姿百态的变化,体现水的精神和神韵;所谓“死水”,是指从静止的状态去画水,只求水的形似,没有画出水的生气(4分)译文:古代与现代人画水,多用远景细波来表现,其中好手也不过能够画出波浪的起伏,让人用手摸上去,感觉到有起伏高下,(就)认为是最好的作品,但这些画的品格,只不过是能在毫厘之间与木板印刷出的水纹纸一较好差罢了。唐代广明年间,处士孙位(画水)才有新意,画急流巨浪,与山石共曲折,随着流过的物体变化自身的形态,穷尽水的变化,(人们)称他的画为神逸之品。这以后,四川人黄筌、孙知微都学会了孙位的笔法。当初,孙知微想在大慈寺寿宁院墙上作潮滩水石的壁画四堵,酝酿了一年多,始终没有下笔。有一天,急急忙忙进入寺院,急迫地要来笔墨,挥笔如风,片刻咸画。(画中)呈现奔腾冲激,水波跳跃涌起的气势,波涛汹涌,像要冲塌房屋。孙知微死后,他的画法断绝了五十多年。.近年来,成都人蒲永异,喜爱喝酒性格豪放,本性适合画画,又开始(以孙位、孙知微笔法)画“活水”,学到了二孙两人笔法的精髓。就连黄居宋兄弟、李怀衮这些人,都比不上他。有的当朝权贵、富人凭权势让他作画,永异便嘲讽地嘻笑着,弃之而离开。到他想画的时候,不分地位高低者(索画),顷刻就会画好。他曾经为我临摹寿宁院湖滩水石,共二十四幅,每到夏天拄在高堂的白墙,就(感到)冷风袭人,毛发都会因此而竖起来。现在蒲永异老了,画作很难得到了,而世上鉴别珍品画的人也少。像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的水,世人有人把它们传之后代当作宝贝;但像董、戚这些人的(画水作品),只能算作“死水”,不可和永异的画相提并论。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在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训练题三放鹤亭记苏轼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到原来屋子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正西的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长到似乎接近天空那般高;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天气的变幻之中,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朝东山飞回,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朋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闲散,超然出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近玩耍,应该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闲散得像鹤那样的东西也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使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象酒那样的东西,也可以爱好,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一点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看,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拿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2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A.《前赤壁赋》B.《黄州快哉亭记》C.《石钟山记》D.《超然台记》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纵其所如⑵未可与易也⑶啄苍苔而履白石2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B.以为荒惑败乱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E.其余以汝饱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25.作者记“放鹤亭”,却又在第③段中提到刘伶、阮籍之徒“好酒”。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述其用意。【解析】21.B(2分)22.⑴到,去⑵交换⑶脚踩(3分)23.B(2分)24.D(2分)25.以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形成对比。进而以酒衬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推理言志,揭示中心,点明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4分)训练题五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解析】1.C“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2.B“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A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三、链接作文【生活故事】1、佛与狗屎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2、东坡改联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3、旷达洒脱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诗词佳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寺画像》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文案大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