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苏轼李必超课件
石钟山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李必超课件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李必超课件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有黄洲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李必超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有“苏、黄、米、蔡、”“宋四家”之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李必超课件
以为下临深潭: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人常疑之:钟磬:始访其遗踪:桴止响腾:余音徐歇:余音徐歇:阅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字词认为面对振动一直,时间副词(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探寻传扬慢慢消失李必超课件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李必超课件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3.余固笑而不信也4.森然欲搏人5.微波入焉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7.因笑谓迈曰8.汝识之乎研读第二段舟:名作状适:到,往赴:赴任,就职固:当然搏:击森然:阴森森的样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涵淡:水波动荡因:于是知道李必超课件
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4.本文写了作者的三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深夜泛舟江面。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一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二是探的山名由来的兴奋,三是嘲笑李勃不实地考察。李勃真的可笑吗?不,因为他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这同样可贵,苏轼笑李勃是不对的,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李必超课件
研读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盖叹郦元之简目、耳:名词作状语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殆:大概终:总、终究考:敲实:事情能够的真相盖:表原因、目的李必超课件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李必超课件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李必超课件
问题: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李必超课件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李必超课件
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第一段: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因事见理。得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李必超课件
通假字至莫夜月明()南声函胡()“莫”即“暮”“函胡”通“含糊”李必超课件
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空中而多窍此世所以不传也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李必超课件
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微风鼓浪而此独以钟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枹止响腾,余韵徐歇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自以为得其实(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李必超课件
一词多义余余韵徐息余固笑而不信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剩余的。形容词)(我。代词)(自己。代词)(从。介词)(击,打。动词)(搏击.动词)李必超课件
焉崆崆焉微波入焉且焉置土石如乐作焉语焉不详(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没有谁。否定性无定指代词)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代词,之李必超课件
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自以为得其实与公甚相得也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吾得兄事之古人观天地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十三学得琵琶成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得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得到,引申为弄清、探明融洽,好通“德”,感激必须,应该心得,收获助词,多用在动词后心得,收获“得无……耶 ”表推测疑问语气(能够。助动词)李必超课件
鼓噌吰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一鼓作气填然鼓之令赵王鼓瑟(一种乐器。名词,一说敲击)(鼓动、掀动。名词作动词)击鼓弹奏云《水经云》云霄间天下云集响应然遍地风云,满街狼犬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说,动词)(名词)名作状,像云一样喻政治风云语助词,无实意李必超课件
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岳父见教的是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定国是之诏既下唯马首是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觉今是而昨非(这。代词)(这样。代词)形容词,对,正确形-意动,认为……正确判断词,是大事,大计助词,常与“惟”“唯”搭配表宾语前置判断词,是形容词,对,正确李必超课件
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秦无亡矢遗镞之废小学而大遗是时曹操遗孙权书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遗留。动词)(送给。动词)遗失,丢失遗漏,忽略送遗失,丢失李必超课件
发大声发于水上又有剪发杜门发其志士之悲哉秦王发图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发出动词,抒发名词,头发动词,打开动词,征发殆殆与余同思而不学则殆百战不殆副词,大概,可能懈怠危险,失败李必超课件
固余固笑而不信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何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然则何时而乐耶?豫州今欲何至?表疑问,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哪里本来牢固险固巩固李必超课件
临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莅临指导因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因笑谓迈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事出有因面对面对到介词,趁着副词,于是,就依靠,凭借,引为通过名词,原因李必超课件
实自以为得其实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此皆良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绝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噌吰如钟鼓不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绝秦望真实情况实际诚实的确,确实陡峭的断绝横渡隔绝的断绝李必超课件
至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至莫夜月明送之至湖口色愈恭,礼愈至淳熙丙申至日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至若春和景明至于颠覆至于誓天断发介词,直到介词,到动词,到形容词,周到,完备名词,冬至副词,极表另提一事到的结局副词,表程度李必超课件
察徐而察之向察众人之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如乐作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今王鼓乐于此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乐察看详审,分析明察,调查清楚看得清楚,引为洁白音乐乐器乐趣欣赏音乐李必超课件
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不余欺也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判断句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李必超课件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A、石之铿然有声者B、磔磔云霄间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此世所以不传也E、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李必超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