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苏轼
一、导入王安石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提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轼被贬黄州,一日秋风后,眼前黄花纷纷凋落,果真是"满地铺金"。"苏轼黄州菊花误"故事知其人识其文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圈画难点字词句。1.字音:蠡(lǐ)枹(fú)磔(zhé)莫(mù)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yì)2.字义:舟行适临汝固笑而不信微风鼓浪殆与余同3.翻译: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所见所闻三、品读课文1.齐读第2段,想想作者“记石钟山夜游”都有哪些见闻?并完成下列表格。
三、品读课文1.齐读第2段,想想作者“记石钟山夜游”都有哪些见闻?并完成下列表格。所见所闻大石侧立千尺栖鹘声鹳鹤声噌吰如钟鼓大石当中流窾坎镗鞳声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2.本段中作者突出描写的是声音,尤其突出的是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从哪来?苏轼对此有何感受?——水石相搏发声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2.古之人不余欺也!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3.通读全文,抓关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理清三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
读书质疑游山察疑释疑有感3.通读全文,抓关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理清三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篇带有考辨性的考察记。
四、探究精神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本文体现了苏轼哪些精神?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注重实地观察的科学精神3.受苏轼精神影响,后人对于石钟山命名有何新发现?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国藩《石钟山考异》“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石钟山》
五、课堂总结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请结合材料,从学习生活的体会出发,谈谈你对“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认识,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1.背诵全文2.习作《是真的吗》是央视推出的互动求证节目。节目创办背景:随着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
七、板书设计目见耳闻科学精神不臆断释疑3质疑12察疑石钟山记苏轼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