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石钟山记(中职教育)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案一石钟山记(中职教育)

ID:854589

大小:63.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钟山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3、学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活用的现彖,掌握其规律。2、学习借游记以阐述白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冇疑必察的求实精神。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学习木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乂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三笑”。2、领悟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丄具帖和课文注释口学古文的能力。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游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等文人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二、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了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人家之一。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乂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他的书法与蔡襄、黃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冇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Z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三、了解石钟山1、石钟山石钟山,中国千古奇咅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白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焰波浩淼;眺望长江,口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2、文人骚客和石钟山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髙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卬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 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Z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作者带冇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冇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來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來。四、朗读第一段,疏通文意1、学生总结这一段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來的两种说法,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2、提问: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扌II而聆Z,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口以为得Z矣。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Z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五、朗读第二段,指名翻译课文1、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刀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來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①描写夜景(出示投影):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静态——大石,动态——栖鹘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啓奇鬼。森然欲搏人。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比喻拟声——鶴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屮。②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Z下,故莫能知”照应。③“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2、作者实地考察,冇没冇遇难而退?作者实地考察,见此情状、声咅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 噌眩如钟鼓不绝Z声却吸引了作者“徐而察Z”,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3、归纳本段的内容: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六、指名朗读第三段,找出文章主旨句1、提问,用课文原句回答:①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來以后,悟出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郦元Z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Z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Z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白以为得其实。③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2、第三段写什么?主旨句是什么?木段写探明石钟III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主旨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來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文章的主旨句不难找出,而真正要彻悟它,却必须结合吋代背景,联系作者身世。苏轼入朝为官期间,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态度。那些因拥护新法而得势的朝臣便竭力收罗苏轼的诗文,断章取义,专摘只言片语,然后罗织罪名,累章弹劾他讥刺朝政。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此被逮捕至京御史台狱,其间,与其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的人小官员就有二十余人。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实为受人陷害。同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被禁锢。直到元丰八年神宗死后,哲宗立,苏轼才复被起用回朝。《石钟山记》即写于元丰七年(1084)六刀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Z时,也就是在将近七年漫长的谪居期间。由此可见,苏轼是结合自己的惨痛经历在感慨:事不冃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课堂小结木文是带冇考察性质的游记,叙议结合以说明一个道理,它不同于单纯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的一般游记,因而阅读学习屮,要弄清文章的结构及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记游來说明事理的。 第二课时一、思考1、提问:阅读全文,看看本文共用了儿处“笑”?体会作者笑什么?明确:本文共用了四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因笑谓迈口”“而笑李渤Z陋也”,冇三处写作者笑。一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二是对迈的“笑”是愉快的笑,反映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三是笑李渤,是嘲笑,嘲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提问:李渤真的可笑吗?(自由讨论发言)明确:李渤不应该被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H•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來,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二、比较学习比较《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界同: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Z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垂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这两篇文章也有不同之处。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來,属议论部分;笫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和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侨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 其中又冇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腔,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彖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演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耍明白取胜。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仪、议论与描写、抒悄熔于一炉,率性而至,亳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侑情致。麻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驚,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课堂小结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事实。人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哥口尼勇敢地提出“H心说”。还有布鲁诺捍卫哥口尼的学说。伽利略捉出空气阻力学说。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述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以为科学家捉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屮要培养这种精神。 [附]相关资料1、关于石钟山的资料: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冇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樋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口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孚L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2、《石钟山记》中的“三笑”艺术《石钟山记》一文具体叙述了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源的经过。课文中三次写到苏轼的笑。每次笑的情感不同,作用也不同。第一•次,作者在实地考察前,送长子苏迈到德兴县上任,经过湖口的庙堂时,“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雹这一笑,表面上是笑寺僧和小童的举动,实质上是笑李渤见解的浅陋。是对李渤Z说的怀疑。作者不信无稽Z谈,因为“石Z铿然冇声者,所在皆是也,"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并没启解决“此独以钟名,何哉”的疑问。这一笑,增强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信心。这笑,是白信者的笑。第二次,作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将入港口”吋发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叶,有寂坎锂塔Z声,与向Z噌恢者相应,如乐作焉。”这时作者又“因笑谓迈口「古Z人不余欺也严这第二次笑,表现出作者历尽艰险找到答案示的欣喜、白豪的感情。这笑,是胜利者的笑。第三次,作者在实地考察后发出來的:“余是以记Z,盖叹郦元Z简,而笑孕渤Z陋也。''这一笑,是作者对李渤见解的完全否定。这样一方而照应了前文的“余固笑而不信雹说明口己怀疑李渤的见解大有事实依据的;另一方而说明耍了解事物的真相,既不可轻信传说,也不可主观臆断,而要进行实地考察,从而间接地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这笑,是思考者的笑。苏东坡的这“三笑”,i次比一次笑得深,如果没有日信的笑,就不会出现“夜探石钟山”,就不可能有胜利的笑;更不可能出现兴奋之余,乂有所思考的笑。因此,苏东坡的“三笑”如三颗璀璨的明珠,使《石钟山记》灿烂夺冃,光照文坛。 3、释歌钟《陈氏乐书》说:“虞夏之时,小钟谓之钟,人钟谓之铺。周之时,人钟谓之钟,小钟谓Z钩,则溥Z为用,其实编钟也。编钟Z用。其实歌钟也。”(《文献通考•乐考七》)《唐会要》乂具体介绍了编钟:“古制雅乐,宫悬之下,编钟器架十六口。”这就是说,歌钟是用—十六口钟按音阶编排|佃演奏的乐器。是不是晋悼公把这样的一列歌钟分一半给了魏绛呢?不是的。《左传》记载郑人向晋侯献乐的原文是:“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溥磬,女乐二八。”(襄公十一年)这里,作者瞻前顾后,行文十分周密,特别标明所献歌钟的量的规定“二肆”。肆,《左传》注:“列也,悬钟十六为一肆。”最近湖北随县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歌钟,每“肆”分三层(有的歌钟分两层):最大的铺钟悬在下层,中型的剽钟悬在中层,最小的栈钟悬在上层。演奏时,担任主旋律的,川金属锤子敲击剽、栈,担任配音伴奏的,用柱撞击铺钟。晋悼公应该是把这类歌钟完整的“一肆”(以及“编磬”一列)赐给了魏绛,同时还给了担任演奏的八人一队的“女乐”。这就是史所谓“乐之半”。有了完整的十六口一•套的歌钟,乂有了演奏的人,《左传》在这段史实记叙完了才说:“于是魏庄子始有金石Z乐。”苏轼也才会在《石钟山记》中说:大石与风水吞吐,发出和魏庄了歌钟一样的美妙悦耳的声音一一“竅坎僮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