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导学案课题:《拟行路难》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拟行路难》励志名言——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②培养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的方法解读诗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诗人对门阀制度的愤懑和不平之气。②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教学难点】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主旨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部分】一、[导入新课]:欣赏古诗《春日忆李白》的前四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二、【解题】解读题目《拟行路难》的含义问题①: 题目中的“拟”是什么意思?问题②:“行路难”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是什么?问题③:《行路难》是什么体裁类的诗?此类诗大部分抒写什么内容?三、【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见补充材料)四、解读诗意(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不理解的作标记课上集体解决)五、阅读诗歌,整体感知(学法指导:参考课本13页诵读提示)问题①: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下面三种感情基调中选择出本文的感情基调A.慷慨激昂B.悲愤苦闷C.怡然自得3
语文选修课导学案课题:《拟行路难》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问题②:从原诗中找一个字来概括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点【群学对学部分】诗言志,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①:从诗歌的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有无法排遣的“愁”情?并作具体分析。(学法指导:结合二、三、四联诗人的动作行为进行分析)问题②:诗人为何而愁呢(从诗中找一个字来回答)?第三句的“命”具体指的是什么?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学法指导:结合知识链接作者以及背景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问题③:诗人在诗中有没有“认命”呢?从诗文中找出认命及不认命的依据【小结】:概括本诗的主旨通过刻画 诗人形象,抒发了 之情,表达了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思考以下问题: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学法指导:尝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迁移训练】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句,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并谈谈自己如何解读命运3
语文选修课导学案课题:《拟行路难》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知识链接】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