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ID:854997

大小:60.2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教师答案版)【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3•请尝试翻译木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二、把握情感1、全诗突止T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口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來口我安慰,声称不耍“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人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屮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孑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屮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徳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3.“安能行叹复处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屮蕴含着不平Z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屮,以“人生亦有命”來宽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Z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冇什 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木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延伸拓展: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口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彖的认识2、推荐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仅屮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忧思(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來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口己(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拟行路难》达标检测1(D)解析:A.歧qi,塞sg应ying;C.憊xiii。2、(D)解析:D.概一慨。3、(C)解析:A.用于夫妻Z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D.累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4、(D)解析: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B.“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C.误用否定词, 去掉一个“不”字。5、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情感基调悲愤悲愤自信写作缘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情怀满腹愁绪,无处宣泄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乐观积极时代背景魏晋的门阀制度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6、你如何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困苦磨难?请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七、作业布置:附:鉴赏资料1、《拟行路难》《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屮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來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而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Z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來,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那末,孑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丁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口宽口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屮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而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跚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硕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乂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Z“笔力足以扛抽”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 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冇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