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上第四单元第一课课文内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好了,我到了倒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等等,老屋!”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了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老屋问。“没有,没有。”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回答,“老屋老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老屋想,这倒很有意思。于是它就开始听小蜘蛛讲故事。
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单元整体思考:今年新学期开学前后,参加线上线下的几轮新教材培训,在教研室组织的参与式教研中,我们三年级组选择研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首先,我们对整个单元进行分析,从教材编写意图看,本单元有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二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三是尝试续编故事。表面看来是三个目标,但实际想来,本单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续写故事。续写故事是一种能力,它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续写故事也就是本单元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要想学生能顺利地把续写故事这一目标完成,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是这样来层层推进的。要想具备续编故事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三项基本功:一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二是学会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将会如何发展;三是学会根据课文故事内容推测合理的故事结局。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三种基本能力,那么他们再去续编故事时就不再那么困难了。通过讨论,我们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是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抓手“让学生习得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再以《胡罗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子,让学生实践预测故事会怎样发展;再以《不会叫的狗》为例子教会学生如何来推测故事的合理但又不同结局。最后在“习作”综合实践续编故事。这样每个课例的任务也就非常清晰了。
纵观本单元三篇文本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但根据故事的进程,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后面内容发生的依据,所以可以用来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所以,第一课承载的任务就是习得预测方法。第一篇《胡罗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呈现,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材这样的编排显然是为了让老师们利用这半个故事来教会学生有依据的预测故事将还会如何发展。这是预测故事情节。而第三篇文本《不会叫的狗》的呈现方式则是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只缺少故事的结局,而且结局有三个。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显然是要老师们利用此课例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合理的故事结局。总结一下,当学生学完三篇文本,他们会学到什么呢?学习第一课,明白预测要有依据,懂得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学习第二课,就学会了如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还会如何发展;学习第三课,就学会了如何预测合理的结局。第一课是第二、三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三课的学习是为学生能独立续编故事作准备。如果学生能有依据地续编好将还会发生的故事情节与结尾,那么我们所有的目标就都达成了。由此看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就是学习本课的核心目标。至于生字肯定要学的,要写的,课文肯定要读熟的,还要了解文本的内容,哪些词语学生是最有新鲜感也是要交流的,但是这些方面的学习终究还是为核心目标的学习作准备的。虽然很重要,但在本单元学习中,还是次要的,不能成为核心。
可能有老师会说这个故事结构上“3”的运用非常典型,老屋想倒,但3次让它不倒,这个3恰到好处。的确是这样的,但这样的目标放在此处是不恰当,这属于文章结构的范畴,超越了三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这应该是以后四五年级时才去学习的目标,而不是现在。也有老师会说,老屋的语言很有特色,我们何不抓出这些句子来体会老屋说话时的心情呢?“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也应该是以后去学的,而不是三上的学习目标,更不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至于老屋的话,我们是可以用的,怎么用呢?当学生们在讨论预测依据时,聪明的学生是会找到这些句子,并把它们作为预测的依据来陈述。比如,学生可能会说:“我从两个‘再’字体会到老屋可能有点烦。我会担心再有人来请求,他不会答应。”如果学生能够找出更多的预测依据,那自然是好;如果学生找不全,也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我们老师就要深入研读教材,想想在教材提示的: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等等这些方法,哪些学生可能会找到,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不易发现,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我们又将如何去操作。最终达到让学生们都知道可以用这些方法去预测,那么我们的这堂课也就成功。过去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面面不到。为了这个“到”字,我们要做到“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至于学生是否会,会到什么程度,那是下一课《胡罗卜先生的长胡子》实践预测故事情节时再来检验与巩固。但我们的教学核心只有一个——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