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_学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快阁_学案1

ID:855786

大小: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快阁学案1【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学习宋诗《登快阁》二、教学目的:1.学习诗,把握作者思想情感。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三、知识归纳总结: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讲究修辞造句,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四、课文分析:《登快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列举。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之无愧。【典型例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⑴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 ,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_______和第三中的________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⑵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职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模拟试题】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凌(líng)汛    不容置喙(yuán)笑靥(yè)一暴(pù)十寒B.剖(pōu)析反璞(pú)归真气概(kài)望风披靡(mǐ)C.肱(gōng)骨不落窠(kē)臼角(jué)色揆情度(duó)理D.缜(shěn)密原形毕露(lù)恫吓(hè)金蝉脱壳(qiào)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___________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___________,更不容挑战。(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___________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_______轻率。A.防范  置疑  且/失之B.防止置疑但/失之C.防范质疑但/有失D.防止质疑且/有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B.涉嫌抄袭事件,花儿乐队的主创人员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承认音乐存在“瑕疵”,而拒绝正面回应歌迷的道歉要求。C.普京总统这次访华,正与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不期而遇。胡锦涛和普京将共同出席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D.由国际足联和可口可乐公司共同组织的“FIFA世界杯环球之旅”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进入高潮,图为北大的一名莘莘学子满怀喜悦地与“大力神杯”真品合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B.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D.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6.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注 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9.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B.买臣见弃于其妻见:看见,发现。C.矜名誉为可薄薄:轻视,认为可耻。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放置,治理。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1.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12.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B.文章第三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C.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D.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遭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四、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1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一剪梅冯延巳李清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闲引鸳鸯香径里,云中谁寄锦书来?手挼红杏蕊。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斗鸭阑干独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碧玉搔头斜坠。此情无计可消除,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15.填空。(1)补写下面名句的空缺部分。①       ,到黄昏、点点滴滴。,     。②沙上并禽池上暝,         。③斜阳外,       ,      。④今宵酒醒何处?     ,     。(2)填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柳永,  词人,字,世称、,有词集。李清照,  词人,号,有词集。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农具的眼睛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一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16.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1)实指:(2)虚指:17.文章对童年艰辛的劳动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18.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19.有人认为文中关于父亲的描写影响主旨的表达,应当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六、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要点。要求:①不超过20个字;②不出现具体数字。有的人由于眼角膜变形,而普通眼镜又不够理想,所以需要购买隐形眼镜,这些人约占购买隐形眼镜的1%;有的人为了进行某项运动或因从事某种工作而购买这种眼镜,如进行拳击、游泳等运动或从事飞行、表演等工作,这些人约占20%;有的人是为了外表好看而购买这种眼镜,这类人约占79%。21.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示例: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句中“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22.某中学电视台开办了一个新栏目——《青春大舞台》,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艺。请按要求做题。(两题任选一题。)(1)请你为这一栏目写一则推介词,要求形式上采用对称句,即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的两句话,并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 (2)假如让你担任该栏目主持人,请你为该栏目主持设计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头语,要求:语言简洁而有文采,字数在60至90字之间。七、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他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答案1.答案:C解析:A项,“喙”应读“huì”;B项,“概”应读“gài”;D项,“缜”应读“zhěn”。2.答案:B解析:防止,预先设法制止;防范,防备,戒备。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一般和“不容,无可,毋庸”等表否定的词语组合;质疑,提出疑问。但,表转折关系;且,表并列关系。“失之”常与贬义词搭配;“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3.答案:A解析:B项“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本句适合用“闪烁其词”。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语境不符。D项“莘莘学子”形容众多,不能用于指“一名”。4.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凝结……劳动成果”可改为“凝结……劳动汗水”;C项缺介词,可在“不仅”后加“对”;D项宾语残缺,“公布……化验”可改为“公布……化验结果”。5.答案:C解析: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6.答案:D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7.答案:C解析:C项,“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8.答案:A解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9.答案:B解析:B项,见:表被动,被。10.答案:B解析:B项,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表对象,对、向、跟、和。C项,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项,①表判断,是;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反而,却。 11.答案:B解析:其余的句子是写他人的,或者是作者对其他问题的一些评论。12.答案:D解析:D项,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地议论说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的常情上说是值得荣耀的事,这点在现在和古代都是一致的。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洋洋的表现,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治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13.答案:(1)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2)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3)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14.答案:(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又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意思对即可,如果仅仅是翻译就不给分)(2)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15.答案:(1)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③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④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2)《欧也妮•葛朗台》 吴敬梓16.答案:(1)农具木把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农村生活的见证。依据是文末“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等句。)17.答案:文章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追捉蝴蝶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都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18.答案:作者说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也就是说永远不会忘记在农村的那段美好生活,它“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对作者一生有深远的影响,使作者的心灵更纯朴宁静,而不会变得浮躁、功利、麻木。(意思正确即可)19.答案:不同意。父亲包含着慈爱的幽默,父亲不善稼穑的狼狈,都与“农具”有关,是“我”难以忘怀的那段美好时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农村生活的艰苦、朴实和宁静的特点的表述就缺乏力度,影响主旨表达。(意思对即可)20.答案:为了外表好看而购买隐形眼镜的人占绝大多数。21.答案:示例:(1)儿子是妈妈的“心肝”。句中的“心肝”,取心肝是身体极重要的器官之义,比喻儿子是妈妈最亲近、最疼爱的人。(2)高考复习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句中的“眉目”,取眉目于人体头部最上面之义,喻指事情开始有头绪了。(3)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句中的“股肱”,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4)没想到谋害总统的竟然是他的贴身卫士,真是变生“肘腋”。句中的“肘腋”,取手肘、腋部距离极近之义,喻指祸乱发生在身边。(5)凭着他高明的“手腕”,终于平息了这场股市风波。句中的“手腕”,取手腕是人体关节中极灵活的部位之义,喻其手段、本事。 22.答案:示例:(1)我参与,我体验,这里有我的青春;你展示,你快乐,这里是你的舞台。(2)灯光闪烁,《青春大舞台》以其热情的目光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走上大舞台,留下青春的足迹;走上大舞台,展示青春的风采!这是一个洋溢青春的园地,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是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两题选一,两题都做的只评第(1)小题。]23.答案:略[评分提示:(1)所写内容必须在“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发展空间”的范围之内;(2)参照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