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一作业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方法增强耐挫力一、案例介绍:李佳,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既聪明又活泼。因父母忙于做生意,他在家大部分时间与爷爷奶奶在一起过。李佳既是独苗,又是长孙,自幼在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二、原因探究: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针对李佳的个性心理,我进行家访,从他家长的话语中,我了解到李佳耐挫力差属“遗传”,而“遗传”的结果并没有给他家带来什么大麻烦。再说,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他家的长辈就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极少对他进行针对性教育。二是前期教育的影响。我是在三年级时接到李佳这个班的。
刚到我班的第一天,他给我的印象挺可爱的。而一开始上课,麻烦就来了,他蹲在椅子上,双手一直摆弄自己喜欢的玩具,课本放一边,这哪象“学生样”?我一看,真想狠狠训他一顿,可仔细一想,第一节课总也得留一点面子。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靠着他的耳朵说了一句;“请坐端正些,好吗?”他一听,眼睛直盯着我,也许是看见我脸上的笑容,不一会儿,他果真坐得端端正正。过后,我了解到,他当时闷了一肚子气,心想:“以前的老师,什么事不依着我?今天可倒好,干吗和我过不去?”这一“感情处理”果然见效。因此,我相信呀要老师对学生多些谅解,即使是“调皮大王”,只要“精诚所至”,也能“金石为开”。三、理辅导及措施: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随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李佳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一要引导正视挫折。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他加以引导,让他认识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记得在期初竞选班干部时,他狂妄自大,以为能“轻而易举”,没想到结果却落选了。因此对自己的竞选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他说:“其实你很优秀。”一听这话,他红着脸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我点了点头。只见他又犹豫了一下:“假如选上了,我能行吗?”我说:“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的缺点,你准行的!”听完这句话,他高兴地走了。竞选会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学习委员”。二要
体验艰苦劳动。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开学初的劳动,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胖,力气最大,这活儿该你包了!”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三要搞好家校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四要学会克服困难。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去年,他因第一次参加而怯场,结果“名落孙山”。我鼓励他第二次参加数学竞赛:“虽然这一次发挥不好,但毕竟是第一次,只要你有信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你都能战胜的。”他听后喜笑颜开,答应我参加下一次竞赛。五要经过努力,李佳
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四、小结: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一学期的不断感化教育和多次的心理疏导,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接近当事人时,老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当事人平等地交朋友。要把握时机,调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利用当事人感兴趣的事,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听到当事人的真心话,才能找到其心病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阶段二作业《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因此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
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特别是我们山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用不同的语调变化,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草地上玩耍游戏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语气要轻松活泼,节奏速度较快。(在这一过程中,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上的重点,给足时间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品读、跳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特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手法。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的张,合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那么怎样打比方呢?通过出示一些较为深刻形象的例句。如,描写看报时,可以这样打比方:1、看报就像喝果汁,“咕嘟咕嘟”地喝,不知是什么味儿;如果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尝,就会感觉果汁原来是酸酸的,甜甜的。2、时间像公平的老人,如果你能善待他,珍惜他,就慢慢地就能感觉他对每个人都不薄。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这是在文本中的重点讲解与训练。在这环节中,我口头出示:孩子们,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吧,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采集植物标本,火红的枫叶让人倾心欲滴,招人燃起生命的火焰,去和小鸟一起唱歌,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让孩子们感到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快乐的同时要用心去体会,写作文时才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出来。比如:文中“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又发现了变化的原因。这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或者是轻易地放过去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现象。如:要下雨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冬天有许多动物为了生存要冬眠。(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凡事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了习作,训练素材较多,写自己家乡的某处景物,也可以写一种植物,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小发现”写“观察日记”)等。
为了突破难点,再次出示第3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找出原因。)出示:例子(我家种了几棵向日葵,我每天都去看望它们,有一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学生掌握比较好。总之,学语文,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读,有兴趣去写,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能体现语文的实质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阶段三作业《咏柳》《春日》教后反思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2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3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5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探讨:a 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b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写了“我”──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表达了“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思想内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因此,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读读悟悟求发展”的理念来执教本课。下面,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设计本课时,我紧扣情感主线,删繁就简,全文学习以品读“作者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的关键句子辐射“处境艰难”、“热爱国旗”、“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三个版块的学习。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二、读读悟悟求发展。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呢?在设计本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
注重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认知、感悟、体情。作为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纳指导意见并带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披情入读。在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设问导读:“如果你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找不到出路,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着急、害怕”。我顺势引导:“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着急、害怕的感觉?”当一个学生读得语气还不够到位时,我再次引导:“有点害怕了,能读得再害怕一点吗?”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进步。这样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二要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指导,而要指导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倘若说“正确”、“流利”的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的读则是“悟”出来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找读表现“我”热爱国旗的句子。当一学生读到“我犹豫了一下……依然是那么鲜艳”一句时,我就势引导:“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答道:“我是从‘慢慢’一词体会到的”。对此,我进一步点拨:“你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立刻悟出正是因为我热爱国旗,所以动作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它。接着,我又范读该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此时,我已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读该句,学生已能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三要
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1、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本课教学中,我适时采用范读,力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朗读水平。2、互评帮读:在自由读文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示范读。这样,学生进行互评帮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在学文结束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四要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处境极度困难”、“读得有点害怕了,谁能读得再害怕一些”等等。这些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堂课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全文回归教学环节中,整体朗读的实施不十分突出;一些课堂提问所关涉的学生面还不够广泛等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荷花》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学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教室的学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学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荷花》教学反思:回顾《荷花》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
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然后,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见解的异同,比如让学生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国家,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有春夏秋冬,分别由四位姑娘掌管。老师讲述其中一个姑娘的故事,同学们仔细听听,老师讲的是哪位姑娘?教师讲述《秋姑娘的故事》。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图画,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同学们,看了图片,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感受到的秋天?)3.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5.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四、写字指导指导书写“子、了”字:讲解,书空,描红,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