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发言稿赤壁一中冯娜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赤壁一中的冯娜,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能与大家交流一下在《宇宙的边疆》教学中的体会和困惑。我想就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思考历程。一、教什么拿到这篇文章之后,我反复读了几遍,一开始打动我的,便是那些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作者仰望星空的姿态、探索宇宙的情怀、对未知执着追求的精神,都让我深深震撼。人的情感体验是相似的,我相信学生也会为这些句子驻足流连,也会因这样广阔的视野而豁然开朗。加上课后习题二正是对议论抒情句子的理解,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将理解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其他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呢?我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个分析。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其中,我关注了“科学中的美”这个关键词,个人理解科学中的美表现在语言之美、思维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而“珍爱自然、热爱生活”则自然而然地来源于对未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中,这都是《宇宙的边疆》可以落实的内容。必修3第四单元共有三篇科技文,《动物游戏之谜》和《一个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属于问题探究式文章,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宇宙的边疆》在介绍宇宙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贯穿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思维缜密,很有深度,极富启发性。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较难理解,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加之,《宇宙的边疆》还是一篇解说词,但并没有像演讲辞一样作为独立单元,如何处理文体问题,处理到什么程度,也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学情方面,学生对科技文并不陌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有所接触,初中更是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学到科技文单元。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科技文的篇目并不是在小学和初中基础上加长篇幅、增加知识广度和难度这样的简单重复,而是从知识普及扩展到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的探寻,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对接。表现在文本中,则为在说明文字以外,增加了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加强了人文内涵。这意味高中科技文教学的重点应当有所转移。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内容为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感受解说词的语言,并从中挖掘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探究精神。二、怎么教?接下来,我遇到了更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怎么教?对于语文教学,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我希望学生不是在与冷冰冰的文字打交道,而是能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他所看到的世界。文本中活跃的是作者永恒的
精魂,我们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让文本复活、触摸作者心灵的过程。卡尔·萨根是一个坚定的追梦者,正如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说的那样,他或许不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一定是最伟大的科普学家,他遵循内心的渴望,执着地仰望星空,同时满怀着学识和热情对大地伸出手来,他希望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科学的、人生的体会一一传递给我们。他穿梭在宇宙广阔神秘的世界里,微笑着引领我们跳出自我的狭小世界,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探寻未知,或者,去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得先回归现实,我们可爱的学生基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普遍对科技文兴趣不大,重视不够,思维较为狭窄,未能挣脱科技文就是应用性文章的束缚,导致科技文很难走进他们内心,引起深度共鸣。《宇宙的边疆》所探讨的话题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很感兴趣。我们都曾在小时候问过“世界从哪里来?世界以后会怎么样?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等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答案,但却能引领我们仰望星空,追寻梦想。这篇文章让学生重温了最初的纯粹,并在理性和感性双重层面上提升到另一重境界,是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的,存在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的可能。怎么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我思考教学方式的难点。在这里我想感谢赤壁一中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们,特别感谢特级教师张楚卿校长、程斌副校长,教科处主任饶春英、何建华,特级教师周一柳老师,教研组长魏建文老师、备课组长周清林老师、邓兴隆老师等,谢谢你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不厌其详的点拨、春风化雨的鼓励,让我对课标和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化。当然也很感谢今天与我一起来到现场的冯红梅老师、饶洁老师。我前前后后总共准备过四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第一次,我以解说词的定义和特点为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穿插语言分析,最后练笔写解说词。这种设计明确了文体,结构比较完整,但在语言分析、体会精神世界这一块,学生容易走入老路,分析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第二次,在语言分析上,我特意规定了十个议论抒情性的句子,供学生挑选分析。看似目标明确,实则限制了学生思维,学生仍是在“热爱宇宙”“热爱地球”等浅层次徘徊,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次,在语言分析上,我从学生已知的说明文语言特点科学严谨、形象生动入手,在朗读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提出说明以外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让学生集中分析,归纳出解说词语言哲理深刻、笔带激情等特点。这样的设计看似很有层次,从已知的结论到现象巩固,从新的现象归纳新的结论,新旧知识勾连,而且放开了语言赏析部分,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但冷静下来一想,这样的设计在目标指向是值得商榷的,课堂不够高效。这次设计中,我尝试了解说词朗读的方式,意外发现,这是一种让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深入文本的较好方式,我决定采用。“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第四次的设计中,我将本文语言特色和精神情感的把握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在放开的同时,通过示例积极引导。在这一次设计中,我还重新考虑了解说词的概念和特点的处理问题。《宇宙的边疆》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解说词、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等不太一样,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自主归纳出解说词的特点,教师引导得出后学生也难以透彻地理解,有效性值得考量,所以,我放弃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深挖,转而尊重学生的日常经验,用感性的方式——朗读,让他们体会解说词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朗读的目的并不是读本身,而是将朗读作为一种载体,承载对内容、语言、精神的整体把握。内容、语言、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分开解读有割裂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将句子放到语境之中,以读带赏,赏中有读,将解说词形式的读与文本内容的赏融合起来,让语言赏析与精神升华并行。最后,我设计的思路是:以信息整合为纲,以读带感,充实内容,让语言和精神融为一体。本课的重点是语言的品读鉴赏,让学生自由体会交流对语言和精神的感受之后,我再进行适当归纳,通过关注题记的方式,引导升华精神世界。具体环节如下:(一)导入“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霍金预言”原因:以最新时事热点导入,让学生觉得课文离我们并不遥远,吸引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二)信息整合找出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原因:这是阅读说明文的基础。积累和整合是这一环节的目的,但过程和方法同样重要,在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得出结果的过程,紧扣文本,强调文本意识,避免将语文课上成了一堂科学课。(三)品读鉴赏这一部分我已经在前面谈过不少了,这里不赘述。朗读示范:播放录音朗诵,教师指出在内容理解、语言赏析、情感把握等几方面处理朗读的缘由。学生自读小组讨论,以读带赏。以小组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全班交流,教师在语言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明晰。(四)走进作者读文就是读人,通过文字来认识作者,深化情感,引起共鸣。原因:由于本单元要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所以对作者的简介是免不了的。但我认为,作者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灵魂,简单的生平和著作成就介绍,可能不能拉近作者和学生的距离,不如从文字入手,以“文如其人”引出学生对作者的感知,然后教师在精神层面加以总结升华,引导下一个环节。(五)质疑问难学生在学完文章之后,提出不懂疑问,当场全班交流解决一到两个。原因:充分展现学生的探究精神,用提问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对我们从作者身上学到的探究精神进行实践,并为课下延伸学习打下基础。(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选取感兴趣的,或者其他问题,进行课下探究,作为研究性课题的准备。(七)总结
黑格尔名言,扩大文章内涵,引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并将之与民族情感联系在一起。准备这节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启发。一、“以学生为主体”这不是空话,要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那就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要贴近学生心理,尊重他们的初体验二、教学设计要在深思熟虑之后敢于留下空白,课堂上要充分放手学生,合作探究既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我鼓励,积极思考交流的过程。三、淡化概念,注重感知。我原先的设计中,总希望学生研读议论抒情类句子,而在分类上设置了困难,不如干脆让学生自己赏析喜欢的句子,结果学生大多数选择的就是议论抒情的句子,少数同学选择的说明性句子,同样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也能达成教学目标。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遗憾,例如,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环节思维碰撞得不够;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将质疑问难涉及课本的问题一一解决。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