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利辛县城关学区中心小学康志超教材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杨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生活基础好,对课文内容充满兴趣。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很容易接受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作者对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杨梅的喜爱;2、感受作者通过对家乡杨梅的热爱表达其爱家乡的情感。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描写杨梅果的形、色、味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师: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学生:喜欢。师:把你喜欢的古诗背一首给大家听听。(指名自由背诵古诗)师:老师这儿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苏轼的诗《食荔枝》),同学们读过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读音)。师:这首诗中一共写了几种水果?(学生集体回答:卢橘、杨梅、荔枝)师:这三种水果大家都吃过哪些?(学生自由说一说)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家王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一起学习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1、利用工具书把生字读对、读准确。2、把句子读通、读顺。3、正确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三、学习课文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2、指名接龙读课文,要求:(1)读的同学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楚。(2)听得同学要注意听。(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填空概况:(课件出示)课文主要是从杨梅的()、()、()三个方面对杨梅进行描写。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课件出示杨梅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2)写作方法指导——作比较5、学习第五自然段(1)师:同学们,知道了杨梅的形状,它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图片)(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用“先------随后-------最后------”说一句话。(3)写作方法指导——按顺序6、学习第六自然段(1)师:同学们,杨梅这么好看,想不想吃呀,想一想杨梅的味道会是怎么的呢?(2)指名说一说。(3)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杨梅的味道(又酸又甜)。(4)指名用“又----又----”说出结构一样的词语。(5)理解词语“甜津津”————甜而且水多。(6)写作方法指导——举例子三、课文总结
1、师:同学们,杨梅既好看,又好吃。所以作者说:我爱故乡的杨梅。2、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3、师:作者除了爱故乡的杨梅,还爱什么?指名说一说(爱故乡)。师小结:作者之所以爱杨梅,是因为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四、指导习作1、你的家乡有哪些水果?(指名说一说)2、出示草莓的植株、花、幼果、成果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习作————我爱家乡的草莓。3、师读一读自己的作品。五、作业:完成《我爱家乡的草莓》习作。教学反思:《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脉络清晰,词句优美,耐人回味,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在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摹状、描绘手法,品味其中的喜爱之情。从而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的教学思路为:一、古诗导入,引入课题。二、品读“杨梅”,学习描摹。三、聚焦“爱”,体会爱杨梅,更是爱故乡。四、拓展文本,激发学生热爱乡之情,仿写《我爱家乡的草莓》。
从课堂实施的过程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重点也较突出,教学难点也得以突破。我觉得较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品读“杨梅”,学习描摹,这一重点突出。课文第四到六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条理清楚,是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的最好范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作者又是怎么描写和表达的,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的。然后引导学生精心研读,掌握写法,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摹方法,是很有实效的。2、注重学生的自主读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感悟,以学生的自我感悟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3、在突破难点这一环节上,为了能让学生比较自然地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教学时我着意引导学生,作者之所以故乡的杨梅,就是因为作者更爱自己的故乡。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感情朗读今后还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抓关键词品读句子,如何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