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执教者:三元乡义务教育学校周国琼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这首诗也很有特点,一类写景的字,表现出高广辽远的境界;一类描色的字,给人色彩明丽的感觉;一类表动作的字,让画面流动,景中生情。这首诗是识字与古诗学习的好篇章,由“字”入诗,赏景悟情;由“字”解诗,揭示汉字与古诗学习的关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李白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天”和“门”,让学生根据字形的理解说说天门山是怎样的?(板书:天门山) 2.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理解“望”的意思。3.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文84页,自由地反复地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2.指名生读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3.师生合作读诗。 4.诗中有歌,诗中有画。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有人说它是一幅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5.交流学习诗中描绘景物的词: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书:景)三、紧扣字眼,学习古诗。
(一)学习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坐上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景,感受天门山的那份气势。 2.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中断”和“开”感受天门山和楚江不凡的气势。3.出示“断”和“开”的古字,引导学生根据古字并通过想象体会天门山和楚江的气势。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天门山的气势。(二)学习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1.出示“回”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让学生说说诗中的“回”的意思,并说说理由。2.师用简笔画画出浩荡而来的江水涌向天门山,随着山势,江水不得不调转方向,绕山而流。 3.长江水浩浩荡荡却被天门山硬生生地调转方向,这天门山怎么样? 4.指名学生读诗句,指导学生读好山水较量的这种气势。5.同学们,水冲山阻,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齐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三)学习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1.什么叫“相对”?想象两组课桌中间的过道是一条楚江,想象相对而坐的同学是岸边的一座座青山,理解“相对”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坐过汽车或船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相对出”的意思。3.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4.想象李白看到这样广阔的美景,他会说些什么,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师板书:情) (四)学习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1.如果说那两岸的青山是李白看到的近景,那这“孤帆”、“红日”就是远景,远到什么地方?2.让学生想象江面的无边无际。3.师生合作读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结合资料,体会豪情。1.过渡:李白的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的美景吗?2.师出示李白当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3.初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4.配乐齐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仍然是那峻拔的天门山,但这座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名山,它还是文化。如今到这儿来旅游的孩子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样一首歌。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以及这首歌在我们的心头荡漾。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李白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