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赣州市西津路小学张海军一、导入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门山。★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什么叫“望”?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读几遍了?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3.初步指导读诗。★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天门、日边。)★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齐读)三、精读感悟★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什么叫“中断”?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断”和“开”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把它冲开了。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那这个回子是什么意思,看老师查了一番字典得出三种意思。出示回字的意思: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一生读)★“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答不出时: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再读本句。)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再指名读)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生:门。★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
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车往前行,树往后去。这就是化静为动。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哦!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化静为动。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来读出里面的激动。(学生读本句。)★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多么欣喜啊!不仅仅是山啊!他可能还会说什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诗。)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听出喜悦了。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开阔,印人他眼帘的是……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生2:孤帆一片日边来。生3: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你也感觉到了太阳的热情,来,读出来。师: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师:读出你的热情。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全班一起接读。)★青山出迎,孤帆来近。李白的心啊…..让我们合作读一读。两岸青山相对出……生:孤帆一片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愉快激动欣喜兴奋)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四、小结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这首诗早已被人们传诵。今天,它成了小朋友的一曲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唱。五、作业回家学习《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