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昌图县昌图镇铁北小学王丽珊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爱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有一首诗看谁能猜出它的作者是谁?:师:背诗《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就是——李白。2、(大屏出示)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3.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出示《望天门山》动画)释题:“望”就是从很远的地方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3.出示生字:讲解断、楚、孤、帆。(卡片)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6.指名读。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大屏出示全诗)解释题目:远看天门山。 1、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2
.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放音乐mp3 (长江流水声音) 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3.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出示第三句)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4、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四句)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大屏出示李白简介)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此时的李白年轻,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大屏出示全诗)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3.总结:(大屏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