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图文结合,在朗读中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疑点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解决办法1.多读品味。2.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课件:西湖的风光图片,学生欣赏。2、激发想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的美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苏轼的诗,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教师提出建议: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四)、课外延伸:读苏轼的另外一首《饮湖上初晴后后雨》(3)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近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平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近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力量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