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该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秋夜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湖时所作。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描写了秋夜月色下洞庭湖的美景。月色下,洞庭湖风静浪息,湖面的水光和月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未磨的镜子。洞庭湖山水青翠,绿水环抱的君山犹如白银盘中托起的青螺。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的秋夜是那么的淡雅清丽,令人陶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月夜洞庭山水的和谐宁静之美。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景导入,感受画面美。1.出示课件,带领学生欣赏洞庭美景。2.指名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板书课题,解题。(望洞庭——诗人月夜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湖美景。)(二)、初读古诗,感受语言美。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体悟诗歌的音律美。2.自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3.同位互读,互相指导。4.汇报朗读,集体评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品读古诗,感受意境美。1.生自读古诗,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思考: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湖,看到了哪些美景?美在哪?2.结合以上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重点词句意思。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重点理解以下词句:(1)两相和和:和谐。指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相映衬,显得非常和谐,宁静。(2)镜未磨A、师通过对玻璃镜子与古代铜镜的比较,体会镜未磨。B师提问:在这里,作者把什么比做镜子?为什么这么比喻呢?
(3)白银盘里一青螺师提问:这里的“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呢?(白银盘——洞庭湖,一青螺——湖中的君山)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这个巧妙的比喻让你体会到什么?4、结合画面,指名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多媒体上的图片解说。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再与课文插图对照,发挥想象,体会意境之美。6、结合板书,想象画面,集体背诵。(四)、拓展延伸,领悟情感美。1.师简说君山的美丽传说,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神奇。2.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作业: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两相和镜未磨望洞庭山水翠一青螺[反思]:在本教学设计中,我重视了以下几点:1.重视自读自悟。“读”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这一设计中,“读”贯穿始终。首先是“读”的层次性。有整体感知的初读,有深究课文的品读。有体会情感的想象读。在各个层次上,目标明确,并且层层递进。其次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听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2.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主动探究。在教学中,运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合作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3.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表达。本诗想象奇特,比喻巧妙。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插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放飞想象,进入作品角色,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