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添新意群读类学拓新知——鄂教版古诗《望洞庭》群读类学课《写湖诗一组》教学反思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陶红梅我国有五湖四海,五湖分别是洞庭湖、西湖、鄱阳湖、太湖和东湖。其中,《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勾勒出的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而东湖位于湖北武汉,是学生熟悉的景点。教师围绕三个湖景色描写的异同进行组群教学,通过有效地情境引导和启发性的思维拓展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感受,有效地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次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古诗新教,“新”主要体现在教的内容、方式和目的上。首先是教的内容上,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选择单纯教一首诗,而是以“湖”为核心、以景物特点为观察点进行群读类学,教东湖、拓西湖、写东湖,变学一首诗为学一类诗,变学一类诗为模仿创作一首诗,拓宽了古诗学习的空间。
其次是教的方式上,主要体现在变讲授为自学反馈和交流讨论。在保留了知晓诗人和背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走入诗境等基本教学环节后,教师还加入了吟诵和吟唱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古诗的韵味。最后是教学目的上,体现为从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大意、理解情感、掌握方法后学会运用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创作古诗的愿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古诗新学的环节,教师注重“以学促学”,让学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堂的前半部分中,教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是自学的方法。课前,教师制定了《(选做)自主学习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任务进行挑战。首先让孩子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这为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打下基础;接着请学生借助注音和字典读熟古诗,扫清字词障碍后,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足准备;然后请同学们借助注音和插图理解古诗,提出疑问,合理猜测,连词成句,既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如此,将文字转变为画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是品读的方法。在“入诗境”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和结合文本进行拓补想象,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走入诗境。为了让学生感受“两相和”,教师让学生想象:湖面、湖中和夜空中还有什么也在互相映衬?学生练习生活进行想象,从而凸出洞庭湖美景之多和诗人对洞庭湖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君山的“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君山上有什么是翠的?教师再借助图片让学生走近君山,浓浓绿意顿时映入学生眼帘。在教学比喻句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在你眼中,湖面和君山像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再出示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对比学生和诗人想到的画面,从而感受诗中比喻句的巧妙之处。2.善于追问,启发通感。“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是澄澈空明的,与月光交相辉映。怎会有这番景象呢?那是怎样的一片湖水啊!”这几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小结了上一句诗的学习,又用问题引起了对下一句诗意的思考,并启示了学生这两行诗之间的微妙关系。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还有课上那一连串的追问“”、“洞庭山真的有那么翠吗?”、“在你们的眼中‘相和’的仅仅是湖光与秋月吗?”为学生突破重难点起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引领作用。如此,“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三是朗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指导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将学生的自读感悟、问题推层放在首位。在检查初读效果时,按字音准——句通顺——有诗韵这三个层次分别给予评价,让学生自已领悟读中的差异,从而自我调整。在感悟诗情时,“读了诗句,你望见了什么?”这个问题贯穿整节课,紧紧抓住“两相和”“无风”“翠”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想象画面,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学生们的感受不尽相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导学生将各自独特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形成自我的朗读体验。四是合作的方法。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品一品和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对比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并沿用写景的方法写东湖,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变成了老师,变成了主持人,也变成了听众。孩子们在听、说、读、评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博采众长。小组学习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教师的勇气和平台,让学习具有更多可能性。如果将人一生要学的知识比作是一片海洋,学习方法就是能让每个孩子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的那艘小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上完后,难免会留下些许缺憾,以下是教师的几点思考。
思考1: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是笼统的、模糊的。因此,教师尝试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图片、场景、音乐,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可是,老师引导的太多,提问过于细致,往往容易剥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考2:古诗教学要重视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开展些古诗文竞背活动,充分发掘儿童的记忆潜能。如教学本课时,如果能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湖的诗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思考3:关于“翠”字的处理,“翠”不仅仅是颜色,还代表生命力,教师在提问“翠让你想起君山的什么”后,应该进行推层朗读,顺势让学生读出学生眼中看到的满眼绿意和勃勃生机。困惑4:在感受诗中比喻的巧妙处时应让学生进行充分对比,教师将始终对湖水、君山的比喻与学生的比喻进行比较后,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思考:青螺是洞庭湖里特有的,将君山比作青螺是抓住地域特点就近取材,更加生动贴切。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中年级的同学充分领悟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点评人:刘萍)一、亮点:1.体现了大语文观,有大的时空和大的视野,以湖组群,以一带二,做到一学二品三创,在比较古诗中,有方法有见地。2.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单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3.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流程: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拓诗韵,能做到先抓景物,再建画面,最后由己及人谈感受。4.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古诗教学,尤其是古诗新唱和古诗新创的环节设计巧妙。5.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不同湖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读、说、写全方面的训练。二、建议:1.目标要更集中,学法要贯穿全文,景物颜色、形状要时时抓,处处抓,紧紧抓。2.学生创诗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表达方式,强化韵脚和比喻手法的运用。3.可以诗文互学,引出洞庭湖时可以借用《岳阳楼》中的片段,展现洞庭湖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