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汇报读,正音。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3/3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三)悟诗情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三、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2.指名背诵。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题君山题君山(雍陶)(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作业布置】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3/3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