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5 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15 苏教版必修1

ID:858321

大小:4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诗词内容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项目,以题库资料证实这一点:1983年考背诵、1985年考分类、1986年考排序、1987年考分类和组合对仗、1988年考炼字炼意和分析背诵、1990年考推理诵背、1991年考续句默写、1992年考出处和续默、1994年考分析)。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二、教时安排:《词二首》选入了《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拟用两种教学方式来处理两首词的教学。前一首用“导读式”(两课时),后一首用“自读式”(一课时)。“导读式”的操作方式为:(用于《沁园春·长沙》教学)第一步: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串解】—【赏析】—【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条件,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第二步:检测式导读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测试训练,然后,集体评改,老师对训练测试进行讲评。实际是利用训练测试作反馈性的检查和深入一步的学习,也是将高考训练引入教学过程,增强实战能力的实验。“自读式”的操作方式为:(用于《水调歌头·游泳》教学)先给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在“导读式”学到的方法,利用注释,理解阅读材料,给他们一个模拟和实习上课所学的阅读知识的过程,然后,再通过检测,让他们检查自读效果,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最后加以老师的讲评。三、教学(导读)提要第一步启发式导读操作程序设计第一:导入“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我国有诗国之美誉,学会分析欣赏诗词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之一,也是高考、会考的要求之一。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这种能力。第二:交代学习目的(即教学目的)打幻灯:[本课幻灯片之一](注:“〖〗”符号内的文字为幻灯内容)〖(内容同前“教学目的”)〗第三:读题引出“词”的知识的复习注:课前将介绍词的特点的幻灯片打出,供学生预习用,其幻灯片内容为:[本课幻灯片之二]〖关于“词”的介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 )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复习要点:词牌(“沁园春”)、题目(“长沙”)、阕(本词有上下两阕)、长调。第四: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点划标注”注:“点划标注”内容,要求在预习中完成。点划:在朗读全词的基础上,要求点划出课文注释的词句,课后练习提到的词句,关键词语用着重号点出,其余用横线划出。标注:对点划的词语加以解释,同时,对词的句子编好序号。这项功夫,是自学的基本功之一。朗读时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打幻灯:[本课幻灯片之三]〖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同时明确:本词有25句,九个整句,114字。(词谱规定)第五:引导读注解,复述背景要旨注:课前,用幻灯片打出本课背景的介绍,内容如下:[本课幻灯片之四]〖《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⑤⑥]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⑧⑨]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④]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⑤⑦],追述往事[⑥],写下了这首词。〗注:标有“⑤⑥”等序号是该词的整句句序,在这句序后面的内容与句序有关。高考考纲要求:要根据语境,辨析理解语句的含义。这个语境,如取其广义的话,就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阅读了解背景,联系背景,十分重要。第六:上阕导读第一层(第一个整句)【读释】①寒秋:深秋。②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串解】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词序的调整,是高考的多考项目,这种能力十分重要)答:正确的词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赏析】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目的: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法来分析语句的功能)答: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还要注意作者用“深秋”的巧妙:因为深秋,枫叶才有“红遍”;因深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观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读释】(此项基本上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①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②层林尽染:(见第172页注解④)③漫江碧透:漫江,满江。碧透,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④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指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⑤鹰……,鱼……:分别在“击”和“翔”的后面省了一个“于”,“击”在句中指飞得矫健有力;“翔”在句中指游得自由自在。⑥万类……:万类,宇宙的万物。竞,竞相,争。【串解】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赏析】提问:“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打幻灯片:[本课幻灯片之五]〖“看”领起[描点]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遍”“碧透”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数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扩展]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悟旨】请注意,作者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是有深意的。“秋”入诗人的情怀,多为悲秋,少有昂扬,如:打幻灯片:[本课幻灯片之六]〖古人悲秋、伤秋之句: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陆游:一年容易又秋风。唐刘禹锡跳出窠臼,唱出昂扬的秋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第三层(第四个整句)【读释】①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②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③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串解】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赏析】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悟旨】“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第七: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句)【读释】①携来百侣曾游:携,同;来,助词,无义;百侣,伴侣,革命战友。②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串解】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战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峥嵘岁月”引出下文的忆述。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①恰同学少年:恰,正当。②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③书生意气:书生,同学。④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天下国家大事;激扬,激浊扬清。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作动词,带宾语“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万户侯,指大军阀、大官僚。【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到“粪……”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这种气概多么豪迈,这种气势多么磅礴!【悟旨】忆往昔,意在话今朝。诗人铺叙昔日情景,意在用艺术的形象,回答上阕的“谁主沉浮”。第三层(第九句)【读释】①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之句。②浪遏飞舟:遏,阻止。【串解】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赏析】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篇豪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一“击”一“遏”,其力至强,其神至壮,刻画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悟旨】诗人收篇句的寓意,在回答上阕的询问:“到中流击水”的英豪,就是“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到中流击水”实际上喻示他们必将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第八:小结《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黄永光[内容]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诗词内容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项目,以题库资料证实这一点:1983年考背诵、1985年考分类、1986年考排序、1987年考分类和组合对仗、1988年考炼字炼意和分析背诵、1990年考推理诵背、1991年考续句默写、1992年考出处和续默、1994年考分析)。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二教时安排:《词二首》选入了《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拟用两种教学方式来处理两首词的教学。前一首用“导读式”(两课时),后一首用“自读式”(一课时)。“导读式”的操作方式为:(用于《沁园春·长沙》教学)第一步: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串解】—【赏析】—【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条件,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第二步:检测式导读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测试训练,然后,集体评改,老师对训练测试进行讲评。实际是利用训练测试作反馈性的检查和深入一步的学习,也是将高考训练引入教学过程,增强实战能力的实验。“自读式”的操作方式为:(用于《水调歌头·游泳》教学)先给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在“导读式”学到的方法,利用注释,理解阅读材料,给他们一个模拟和实习上课所学的阅读知识的过程,然后,再通过检测,让他们检查自读效果,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最后加以老师的讲评。三教学(导读)提要第一步启发式导读操作程序设计第一:导入“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我国有诗国之美誉,学会分析欣赏诗词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之一,也是高考、会考的要求之一。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这种能力。第二:交代学习目的(即教学目的)打幻灯:[本课幻灯片之一](注:“〖〗”符号内的文字为幻灯内容)〖(内容同前“教学目的”)〗第三:读题引出“词”的知识的复习注:课前将介绍词的特点的幻灯片打出,供学生预习用,其幻灯片内容为:[本课幻灯片之二]〖关于“词”的介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 。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复习要点:词牌(“沁园春”)、题目(“长沙”)、阕(本词有上下两阕)、长调。第四: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点划标注”注:“点划标注”内容,要求在预习中完成。点划:在朗读全词的基础上,要求点划出课文注释的词句,课后练习提到的词句,关键词语用着重号点出,其余用横线划出。标注:对点划的词语加以解释,同时,对词的句子编好序号。这项功夫,是自学的基本功之一。朗读时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打幻灯:[本课幻灯片之三]〖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同时明确:本词有25句,九个整句,114字。(词谱规定)第五:引导读注解,复述背景要旨注:课前,用幻灯片打出本课背景的介绍,内容如下:[本课幻灯片之四]〖《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⑤⑥]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⑧⑨]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④]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⑤⑦],追述往事[⑥],写下了这首词。〗注:标有“⑤⑥”等序号是该词的整句句序,在这句序后面的内容与句序有关。高考考纲要求:要根据语境,辨析理解语句的含义。这个语境,如取其广义的话,就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阅读了解背景,联系背景,十分重要。第六:上阕导读第一层(第一个整句)【读释】①寒秋:深秋。②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串解】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词序的调整,是高考的多考项目,这种能力十分重要)答:正确的词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赏析】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目的: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法来分析语句的功能) 答: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还要注意作者用“深秋”的巧妙:因为深秋,枫叶才有“红遍”;因深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观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读释】(此项基本上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①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②层林尽染:(见第172页注解④)③漫江碧透:漫江,满江。碧透,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④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指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⑤鹰……,鱼……:分别在“击”和“翔”的后面省了一个“于”,“击”在句中指飞得矫健有力;“翔”在句中指游得自由自在。⑥万类……:万类,宇宙的万物。竞,竞相,争。【串解】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赏析】提问:“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打幻灯片:[本课幻灯片之五]〖“看”领起[描点]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遍”“碧透”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数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扩展]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悟旨】请注意,作者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是有深意的。“秋”入诗人的情怀,多为悲秋,少有昂扬,如:打幻灯片:[本课幻灯片之六]〖古人悲秋、伤秋之句: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陆游:一年容易又秋风。唐刘禹锡跳出窠臼,唱出昂扬的秋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第三层(第四个整句)【读释】①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②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③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串解】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赏析】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悟旨】“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第七: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句)【读释】①携来百侣曾游:携,同;来,助词,无义;百侣,伴侣,革命战友。②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串解】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战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赏析】 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峥嵘岁月”引出下文的忆述。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①恰同学少年:恰,正当。②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③书生意气:书生,同学。④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天下国家大事;激扬,激浊扬清。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作动词,带宾语“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万户侯,指大军阀、大官僚。【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到“粪……”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这种气概多么豪迈,这种气势多么磅礴!【悟旨】忆往昔,意在话今朝。诗人铺叙昔日情景,意在用艺术的形象,回答上阕的“谁主沉浮”。第三层(第九句)【读释】①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之句。②浪遏飞舟:遏,阻止。【串解】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赏析】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篇豪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一“击”一“遏”,其力至强,其神至壮,刻画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悟旨】诗人收篇句的寓意,在回答上阕的询问:“到中流击水”的英豪,就是“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到中流击水”实际上喻示他们必将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第八:小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