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雨巷》《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实,作为二十年代新诗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雨巷》不止在音节和韵律上有所创新,具有朦胧美和音乐美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雨巷》作为我国二十年代新诗的代表之作,其文化意义也是很深远的,那么本文就从艺术手法特色和文章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吧!首先我们来谈诗歌的朦胧美。就抒情诗而言,所谓具有朦胧美,指的是诗人思想情感不是率直明快的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倘恍的气氛的抒情来表达,因而即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的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在诗的表面层次上,诗人抒写的是孤独惆怅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一个纯洁美丽而心怀愁怨的姑娘而终不可得的失望、哀怨的情绪;在诗的深层次,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苦痛和愁怨;而在更深一层里,读者还可以感受到包括作者在内的一部分曾经热烈响应革命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所产生的理想幻灭的痛苦、失望和彷徨的情绪。《雨巷》这丰富的涵义、诗人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通过直抒胸臆或者借助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挖掘诗歌的暗示隐喻的功能,借助象征主义的手法,将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组合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婉约的表达出来的。例如,诗人孤寂凄清的处境、怅惘失望的心情就是通过寂寥悠长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彳亍彷徨的
抒情主人公、梦一般飘过的丁香般高洁而含愁得姑娘等等意象及其组合来曲折反映地。其次是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残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联。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而且这首诗在字句上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诗休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最后是整首诗歌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而是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1=1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者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补了。我们再从文本来看看这首诗的,具休内容。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O其实,在这首诗中还不止这些美,还有语言美和结构的美,当然这些与诗歌的音乐美和主旨美相比就稍显逊色了,所以就不在一一分析了。最后再来看看这篇文章所具有的那些积极地思想文化内涵吧!这首诗是一首非常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诗。在诗中,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在此之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绪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o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戴望舒•序》b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咏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
的声音。在这里我柏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当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而是会产生一种强烈冲出这雨巷的冲动,去寻找一片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光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