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说课讲稿华蓥市高兴镇小学王德玉教学内容:我所讲授的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6单元第27课——《父亲、树林和鸟》。这个单元围绕“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5篇课文和1个“积累与运用”,旨在告诉学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的《父亲、树林和鸟》,通过回忆春天的一个黎明,父亲判断树林里有很多鸟,并与我在树林里谈论关于“鸟味”“鸟最快活的时刻”和“最容易被打中的时刻”等问题,表现了父亲对鸟儿以及鸟儿生活的树林深挚的爱意。导读这篇文章,应当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三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二学段。该学段在第一学段自主识字、积累字词和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自主理解词义、积累好词佳句、体会关键词句作用、把握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根据本学段的阶段目标,在前几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孩子在朗读中领悟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兴趣。导学目标:1.(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设定)知识和能力目标:检查预习(自主识字和自主理解词义),积累生字新词;2.(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3.(根据文章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导学重点: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导学难点:在朗读父亲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蕴含的感情。(这是根据学生年幼、理解肤浅、只在意字面的意思、不能体会深层含义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导学方式: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主要预设“猜读,激发兴趣→听读,感知内容→自读,抓取要点→品读,领悟感情→研读,整体升华”五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以读导思,以读悟情,以读促议,引领学生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导学准备:1.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如条件不具备,我自备背景音乐,亲自范读)、多媒体课件。2.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预习练习附后)。导学过程:一.猜读,激发兴趣1.出示词语,练习说话教师依次板书“父亲”、“树林”、“鸟”三个词语,要求学生加以想象,将这三个词连起来,说一句有意思的话,看谁说得最好。待一些学生发言后,师生共同评议说话内容。(安排这个说话训练,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情景,目的有五:一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二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五是为下一环节设置阅读悬念作铺垫。)2.出示课题,自主质疑教师在三个词语之间分别补充“、”“和”,完整出示课题。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想知道一些什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来设置阅读悬念,产生心理期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听读,感知内容1.学生听读,交流收获教师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完后说说自己从课文录音中了解到一些什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获得更多的信息,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鼓励质疑,共商目标(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听读时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需要探究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旨在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学习环节明确方向和目标。)三.自读,抓取要点1.自主阅读,勾画语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了
解、喜欢树林和鸟的语句。(主题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有选择适于自己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照顾了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尊重了学生选择的权利;要求学生边读边勾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维持学生阅读的动机,提高阅读的效率。)1.交流汇报,归纳小结(1)指定学生将勾画的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确定后要求学生齐读勾画。鼓励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摘要板书。(学生将自己勾画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鼓励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现互帮的目的。)(2)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眼看鸟动、多鼻嗅鸟味耳听鸟声心感快活忧安全(通过归纳小结,概括内容要点,形成关于文章内容的完整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品读词句体会感情环节做铺垫。)四.品读,领悟感情1.自主探究,体会感情师导:你闻到过鸟味吗?感受到过鸟的快活吗?(生答)那为什么父亲能看到鸟动、嗅到鸟味、感受到鸟的快活呢?从表现父亲爱鸟的句子中,任选一处自己感觉最不可思议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想——父亲为什么能够看到鸟动、嗅到鸟味、感受到鸟的快活,他又是怎样爱鸟的。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读中想,想后说,认识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自然水到渠成,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说给同桌听,增加了发言的机会,增强了生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2.组内互动,交流体会各组分角色朗读指定内容,然后交流对指定部分的阅读体会。任务分解:一大组:第3—6自然段;二大组:第7—10自然段;三大组:第11—16自然段;四大组:第17—19自然段。
阅读提示:从父亲所说的话中和作者的描述中,找到最能表现父亲爱鸟的关键词句,想想为什么这些词表现了父亲对鸟的爱意。(各组分角色朗读指定内容,可以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角色朗读中,加深对父亲爱鸟之情的体会。然后通过组内交流,将感受明晰化、全面化、深刻化,提高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能力。)1.组际竞赛,汇报交流各组推荐代表(或指定各组相同序位的学生),将本组所读部分最能表现父亲爱鸟的句子念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鼓励其他小组同学就他人展示汇报的语句作补充发言。教师予以相机点拨。(指定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可以有效的检测合作探究的成效;鼓励补充发言,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整个品读环节设计,意在实现导学的第2个目标。)五.研读,整体升华1.角色朗读,表达情感全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尝试表达人物的感情。读后,师生共同点评。角色分配:男生——父亲;女生——“我”;叙述语言——教师。(通过分角色朗读全文,可以形成对文章的完整印象,在朗读中,再次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深入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准备。)2.研读末句,深化理解(1))引导针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提出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讨论话题预设如下:A、为什么我为父亲不是猎人感到高兴?(或如果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B、我为父亲不是猎人感到高兴,表现了我对鸟怎样的感情?C、父亲究竟会不会成为猎人?为什么?(如果学生提不出此问,则由教师提出。)(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围绕末句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三个问题的预设,各有用意:问题A,联系上下文,形成关于父亲爱鸟的全面认识;问题B,在于体会父亲爱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C,并非一个发散性问题,需要联系全文思考作答,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2))全班交流,展示成果讨论明确:A、父亲是那样熟悉树林和鸟,知道哪里有鸟,哪里鸟多,还能闻出鸟味,熟悉鸟最快活的时刻,清楚鸟最容易被打中的时间。如果有父亲这样的猎人,鸟儿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幸亏父亲不是猎人,所以“我”很高兴。
B、可见“我”也是爱鸟、护鸟的,懂得用心去感悟、珍惜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宁静。C、不会。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的就是树林和鸟,就连在树林里说话都是“喃喃”地、“轻声”地,生怕惊动了鸟;他还因为小鸟快乐而快活;更为小鸟的安危的担忧:这样一个视鸟儿如生命的人,怎么可能举枪猎杀鸟儿呢?1.因势利导,内化情感师导: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畅谈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与收获。(通过畅谈感受和收获,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又将阅读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此实现本课的第3个目标。)六.检测字词,结束新课1.检测字词,积累语言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以纵列为序滚动进行,每排学生依次完成生字认读、结构辨认、笔画笔顺书写和组词运用),检测生字新词识记情况,交流识记方法,检测完毕,教师作简要点评。重点落实“黎”“喃”“凝”“腾”“喙”的读音,强调“黎”“幽”“喙”的笔画笔顺。(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排与排之间实现竞争,广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2.布置作业,结束新课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展示。(这是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发现、去探究、去感悟,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探索的意识和兴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资料多元化,具有开放性;学习方式个性化,具有自主性。)附:板书设计爱用心感受心感忧快活安危尽心呵护27父亲、树林和鸟眼看鸟动鼻嗅鸟味耳听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