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父亲、树林和鸟课题父亲、树林和鸟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情感。运用自读、默读、分角色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的情感。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预习生字,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学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2.查找与鸟儿生活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文题目。2.读了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1.学生齐读课题。2.学生交流读题后自己想知道的内容。3.质疑预设: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有什么联系?1.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2.比一比,再组词。抖()朝()科()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课文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学生读课文,互相评价。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课文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4.读拼音,写词语。chìbǎnɡcháoshī()()lièréndǒudònɡ()()教学反思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读了课题最想知道什么。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景。初读感知课文时,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深入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2.分角色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2.分角色朗读课文。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词。2.引导学生回顾: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5.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2.引导学生找出我的态度变化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3.课件展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加点的词语并造句。4.引导思考:为什么此时父亲最快活?从中知道了什么?5.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体会到了什么?6.引导学生讨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情感。1.读课文,边读边画。2.再细读勾画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文中作上批注。3.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体会。4.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展示的句子。5.学生交流讨论。6.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我”的对话。6.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茫然:__________________凝神静气:______________惊愕:__________________7.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我”为什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朗读品味1.师生共同小结全文。2.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全文。四、总结课文,课堂延伸1.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2.请写一写保护鸟的宣传语。学生讨论交流。9.写一写保护鸟的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让学生先边读边勾画出体现父亲知鸟爱鸟的语句,并且抓住重点词的理解和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够,有些学生不能用语气表达情感,这一点,平时要注重引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