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ID:860432

大小:3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王瑞芳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2、学习烛之武的劝谏艺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能通顺复述原文。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顾个人安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劝谏艺术。教学方法:朗读、学生合作探究、重点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部长曾说“他一个人足以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国也有一句话“一夫敌百万之师”;由此可见智慧的魅力。刘伯温曾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今天我们将去认识一下他们的“师祖”——烛之武。二、关于《左传》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和《导学案》了解《左传》。 1、《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3、拓展:《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三、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四、朗读1、学生齐读,正字音。2、自由朗读,感知文意,大体了解文意。3、男女生分段朗读,体会情感。五、解读文本1、出示问题:文中有哪些人物,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发言: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2、小组分角色扮演主人公,体会情节、情感。 六、作业:《导学案》初读课文、互动研讨第二课时一、集体朗读、回忆情节二、精读文本,出示研讨问题(一)出示问题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二)研讨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形势——“晋侯、秦伯围郑”;战争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2、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3、“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离,间秦晋联盟。) 4、文章最后一段是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一、分析人物形象小组分析总结:1、 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2、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四、分析课文特点1、伏笔与照应得当,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2、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五、作业1、总结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2、日记:“我眼中的烛之武”或“假如我是烛之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