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2、“传”:解释经书的著作3、《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朗读感知文章朗读中要特别注意:1.一些重点字词与多音字的朗读2.语句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
第一段: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形势图
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1、郑国的处境2、围郑的原因3、驻军的位置
第一段:秦晋围郑
面对危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1、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谏烛之武2、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3、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二段:临危授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退兵的?当前:越国鄙远---言地域政治亡郑陪邻---言利益分配舍郑有益---言两过邦交【
过去:过河拆桥---言历史纠葛未来:晋过扩张---言争霸现实
第四段:晋师撤退
概括烛之武的形象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机智勇敢、不卑不亢、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
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⑴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⑵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出现了推辞,后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放在烛之武话语上。对“退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作交待,对自己“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秦晋离郑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⑴夜缒而出,见秦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⑸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使动用法,使……为边境。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意动用法,以……为边界。
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文中指秦穆公;今义,妻子。
通假释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表示“了”的意思。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表示“供给”的意思。⑶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⑷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表示“明智”的意思。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之:结构助词,的。子犯请击之之:代词,他们,指秦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夜缒而出而:连词,表承接。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连词,表转折。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君知其难也其:指示代词,那。之而其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5、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6、夜缒而出(省略句)7、秦军氾南(省略句)
展开联想和想象,设想一下烛之武回到郑国后的情景。
理想之风扯满人生之帆,奋斗之杆举起理想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