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重要词语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顾计不知所出耳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7、太子迟之群臣怪之如果没有拜会,前往困窘走投无路对待刻毒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被名词作状语,用匣子意动用法,认为……迟、奇怪
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9、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比去,以手阖门11、唯大王命之唯君图之12、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13、愿大王少假借之1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1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5、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6、被八创17、轲自知事不就靠近,登上回头礼品赠送并,列等到希望按照次序稍微宽容,原谅打开举起掷击遭受伤成功通“猝”突然
荆轲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奕棋赌博,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悄然离去。随后,荆轲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了朋友。
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田光也与荆轲成为至交,知道他并非等闲之辈。田光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激励荆轲为太子丹效力,对荆轲讲了将他推荐给太子丹的事,希望他能很快到太子宫去,说完就自杀而亡。荆轲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太子丹再三跪拜,泪流满面,后悔不迭。太子丹对荆轲说:「秦王要兼并天下之地,臣服海内之人,贪婪至极。现在,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又南伐楚,北讨赵。赵国支持不住,肯定要降秦,接下来就是燕国了。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
而各诸侯国害怕秦王,又不敢合纵。我私下以为,如果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归还诸侯的土地,那当然最好不过了。如若不行,干脆杀了他,然后乘其内乱,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人。只是我至今还不知道派谁合适,请荆轲帮我留意。」荆轲思忖再三,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干驽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急忙叩头,再三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终于答应了,太子丹马上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去问安,供给他三牲具备的饮食,送给他各种珍宝,车骑美女由他随意享受。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将王翦率兵破邯郸,俘赵王迁,随即北进,兵临易水,作攻燕的准备。
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才用药囊投击荆轲啊。”【后事】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增派军队赶往赵国旧地,命令王翦的部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只好采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但秦军仍旧继续进攻,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秦国统一天下。 后来,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利用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他用筑投击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结果也没有击中,反被杀死。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仰天太息流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将军岂有意乎金:古代指金属总称今义:特指黄金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走投无路,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终已不顾左右乃曰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3.词类活用秦兵旦暮渡易水又前而为歌曰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早晚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名作状,用匣子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名词作状语,向上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乃朝服使使以闻大王群臣怪之非有诏不得上箕踞以骂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动词使动,使……闻,禀告形容词意动,以……为怪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一词多义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群臣相顾,泣下沾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顾恋慈母顾计不知所出耳回头看看探望,拜访关心,照顾思念副词,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
(动词,辞别,告辞)(动词,推辞)(名词,文辞,指文学)(动词,计较,讲究)(动词,告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今者出,未辞也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皆好辞而以赋见称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李凭箜篌引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6、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举起)(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动词,牵,拉)(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动词,引导,率领)(动词,延请)
1、何以言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日以尽矣6、以故荆轲逐秦王7、以次进8、皆白衣冠以送之(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通“已”已经)(介词,因此)(介词,按照)(连词,表修饰)
1、家祭无忘告乃翁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乃欲以生劫之(代词,你,你的)(副词,才,这才)(副词,只,仅仅)(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判断动词,是)
无乃尔是过与“乃”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C乃为装遣荆轲D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7、固定句式无乃-----译为“恐怕······”A
固定结构有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无以: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军中无以为乐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原因用来……
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将奈何”“为之奈何”(表揣度,是否……呢。)(表反问,难道……吗)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
文言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群臣侍殿上者1、被动句(“为”表被动)2、被动句(“见”表被动)3与4、定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作文素材【适用话题】可用于“心灵的选择”“命运与时代”“直面强权”“仁厚”“情义”“壮烈”“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写作话题。
【运用范例】1、话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
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话题“心灵的选择”: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
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话题“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
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4、话题“同情心”: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
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柯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5、话题“性格”: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
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议成败》节选)6、话题“面对强权”: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荆轲刺秦的真象》节选)
渴望壮烈可以说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利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屈大夫不随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无论花期长短,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之论又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