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案

ID:860520

大小: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编号2013006编制人:钟伟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2.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脉络,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画,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难点)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诵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1—4段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重点)2通过抓关键词,用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脉络。一、导入新课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土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种种褒贬不一的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自主学习1、让学生说说《战国策》(参考《学海导航》P22上相关内容)补充:《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36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让学生说说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参考《学海导航》P22上相关内容) 补充:秦军压境,燕此时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燕太子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他派的刺客就是荆轲,我们现在走进课文,看看荆轲是如何行刺秦王的,领略一代侠客的风采!3、读准字音:樊於()期戮()没揕()其胸偏袒()扼()腕拊()心收盛()以药淬(  )之     血濡()缕皆白衣()冠()变徵(  )之声  瞋()目厚遗()秦王陛(  )下    卒()起不意夏无且()被八创()  4、整体感知:范读或齐读 全文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先是学生口头翻译1—4段,教师点拨;然后学生分组完成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划出通假字,写出本字,释义)1、秦王必说见臣(二)词类活用(写出用法和意义)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三)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2、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3、可谓深矣古义:今义:4、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今义:5、可以用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四)重要实、虚词(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1、则虽欲长侍足下2、微太子言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五)特殊句式(写出句式类型)1、秦王购之金千斤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金千斤,邑万家探究二:情节梳理(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讨论交流,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四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大军压境——计划行刺——求取信物教师点拨:抓关键词概括段意。例如第一段:作者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已到了燕国的南部边界,燕国是“大军压境”啊四、巩固练习识记本堂课归纳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5—11段: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重点)2通过抓关键词,用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脉络。一、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后注解尝试翻译课文5—11段并对疑难进行圈点批画。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先是学生口头翻译1—4段,教师点拨;然后学生分组完成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划出通假字,写出本字,释义)1、日以尽矣2、今日往而不反者3、请辞决矣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燕王拜送书于庭(二)词类活用(写出用法和意义)1、太子迟之2、皆白衣冠以送之3、发尽上指冠4、使使以闻大王(三)古今异义1、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2、终已不顾古义:今义:3、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今义:(四)重要实、虚词(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五)特殊句式(写出句式类型)1、取之百金2、年十二3、欲与俱4、而为留待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8、燕王拜送书于庭探究二:情节梳理(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讨论交流,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5—11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准备武器(5)——配备助手(6)——怒叱太子(7--8) ——易水送别(9)——计见秦王。三、巩固练习识记本课归纳的文言知识,完成《学海导航》上的练习。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2—18段: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通过抓关键词,用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脉络一、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后注解尝试翻译课文12—18段并对疑难进行圈点批画。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先是学生口头翻译12—18段,教师点拨;然后学生分组完成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划出通假字,写出本字,释义)1、秦武阳色变振恐2、故振慑3、图穷而匕首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二)词类活用(写出用法和意义)1、乃朝服2、群臣怪之3、箕踞以骂曰4、左右既前(三)古今异义1、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2、断其左股古义:今义: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四)重要实、虚词(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1、前为谢曰(五)特殊句式(写出句式类型)1、见燕使者咸阳宫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探究二:1、情节梳理(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讨论交流,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12—18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2、概述全文内容,整理全文思路。(学生齐读,勾玄提要,整理全文思路)教师展示板书设计(见幻灯片)三、巩固练习识记本课归纳的文言知识,完成《学海导航》上的相关练习。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荆轲性格特点,探究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难点)一、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荆轲的?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一)、小组讨论:文中是怎样描写荆轲的?明确:①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    例如: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②写人物的动作例如:“廷刺秦王”,是双方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这一部分用一连串的动词,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③通过烘托,突出人物性格。例如: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等等。④场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例如:“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又例如:“廷刺秦王”,是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这一场面描写,惊心动魄,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有力地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二)学生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豪爽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秦、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三)学生分析秦王的人物形象: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四)师生归纳总结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2、运用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3、场面描写,有力塑造了人物形象。合作探究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小结: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来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三、作业布置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完成《学海导航》相关练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