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导入新课
安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一课时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题解荆轲刺秦王荆轲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结果怎么样?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原是卫国人,原叫庆轲,到了燕国以后,改名荆轲,他是燕国元老田光的好友,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荆轲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元老田光。田光举荐荆轲。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互倾肺腑之言。几经恳请,荆轲接受了刺秦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奉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便是课文所记。
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荆轲要离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背景简介
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战国形势◎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2年楚赵燕灭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
整体感知1、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3、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读准字音虏赵王(lǔ)樊於期(wū)拊心(fǔ)戮没(lùmò)骨髓(suǐ)自刎(wěn)揕其胸(zhèn)变徵(zhǐ)濡缕(rú)偏袒扼腕(tǎnèwàn)惶急(huáng)被八创(bèichuāng)箕踞(jī)
故事情节概括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问题秦王身边武士众多,防备森严,荆轲要刺杀秦王,谈何容易!荆轲怎么才能接近秦王?凭什么让秦王相信你呢?让课文告诉我们答案
自读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燕国君臣商议,采用什么办法获得秦王的信任呢?
重要字句第一段:尽收第二段:乃微购诚说乃以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提出要亲近秦王,必“行而有信”,他也向丹提出了一个方案,但丹似乎有顾虑,那樊将军的首级能得到吗?
作业疏通课文余下段落文意
荆轲要刺杀秦王,就必须接近秦王。要接近秦王,就必须“行而有信”,这“信”是什么呢?樊将军能爽快地给出项上人头吗?
朗读第2-4段
自读疏通自读2—4段找出不解的字句,集体讨论完成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对待狠毒被杀戮和没收为奴隶同族的人状语后置将奈何:(你)打算怎么办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每当想到这些到不过想不到于是,就,同义副词
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之)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一种办法可以用(它)解除忧患并,表递进怎么样上前对它怎么办呢(愿听高见)前:名作动好好地抓住zhèn刺既然这样,那么被欺凌,侵犯耻辱疑问副词,是否,是不是想法偏袒:脱下一支衣袖偏袒:古今异义走近一步说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如今才得到你的教诲就
理解句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私见樊於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深谋远虑勇敢果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荆轲
樊於期自刎“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义勇刚烈热血忠诚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让樊於期甘心献头。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樊於期的死信陵君窃得虎符离魏救赵时侯嬴的死,伍子胥害怕楚军发现自己的行踪时渔丈人的死(这是京剧《伍子胥》中的情节,《史记》中提到了这位渔翁,但并没有投江的情节),韩信被刘邦猜疑时钟离昧的死,黑衣人做出杀楚王的承诺后眉间尺的死,甚至还有无名进秦宫刺秦王时残剑飞雪的死(当然,这已是现代人的演绎,但我以为这个情节设计是颇有古人之风的)。一句话,古人的生命中,性命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和大多数现代人不同,“舍生取义”在今天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了。所谓诱杀,完全是以后代的厚黑学心理去套先秦时的人物,其实,那时的人应该还是很单纯的。
易水送别
朗读自解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驾车前往同义副词,表已然,(事)已至此同义副词,于是预先寻求世上锋利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买到收起来装好函:用匣子封闭起来,名作动词工匠准备行装(使秦)忤:逆,相对同(他)正眼看做副手等待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去住在远处因而留下来等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中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过了些时候动身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迟:形作意动,以……为迟,认为他迟。又请求他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派发怒斥责没用的人通‘返”拿着不可预料停留下来的原因同去意动,认为迟请允许我辞别代词,这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名作动祖: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祭过路神上路敲着和着节拍唱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发出悲凉声音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发出声调激愤睁大眼睛上:名作动,竖直向上坐始终回头看一眼
易水送别“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凄凉悲怆的氛围“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点面结合: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讲究顺序: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场景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读疏通文意自读第10—12段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已经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优厚地赠送给币:礼品。古今异义中庶子:官名。蒙嘉:人名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并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替(他)事先进言向确实惧怕抵抗出兵威势做秦国的大臣排在全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能侍奉守住祖先恭谨地派使者希望听凭大王的吩咐穿起上朝的礼服,,名词作动词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省略介词
廷刺秦王
图穷匕见
朗读理解朗读第13---18段筛选有关人物的情态、动作的词语秦武阳荆轲秦王群臣
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前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拔、走、惶急、击、复击、目眩群臣:惊愕、惊呼——“尽失其度”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引、倚、笑、踞、骂——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胆略过人视死如归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之)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捧着按次序进宫殿前台阶下脸色害怕起来怪:以……为怪,意动用法,对此感到奇怪。替谢罪边远地区的粗鄙人稍微原谅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全部打开趁机刺到拿的惊骇挣扎扯断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插得紧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之)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还同环:绕着卒同猝:突然发生常态按照侍立在一点兵器君王的命令上殿正危急殿下的侍卫无以:没有用来……的。没有武器来击杀卒同猝,突然惊慌失措就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随从医官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正怎么办就把剑背在背上
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大腿倒下举起dǐ投击受了八处创伤成功靠象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箕踞:名作状。的原因就是活生生地劫持上前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研读第三部分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荆轲刺秦王开端(1、2):行刺缘起结构分析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荆轲被斩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遇难身亡
辩论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是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英雄;有人认为荆轲是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逞匹夫之勇的一介莽夫。你怎么看待荆轲这个人物?
辩论准备辩题:荆轲是英雄还是莽夫?正方:荆轲是英雄反方:荆轲是莽夫人员:每方辩手4名,其中1名主辩程序:(1)主持人说明辩题和双方观点(2)主持人介绍双方辩手(3)主辩陈述观点(各2分钟)(4)正方提问反驳,反方提问反驳(各2分钟)(5)自由辩论(5分钟)(6)老师点评结束
安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三课时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配备副手,周密;怒斥太子,刚毅;求取信物,深谋远虑;易水送行,义无反顾;厚遗蒙嘉,机智;顾笑武阳,沉着镇定;倚柱笑骂,视死如归。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一往无前,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1.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2.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荆轲是一个刚毅忠义、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支持者:司马迁左思陶潜龚自珍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对荆轲的另一种评价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支持者:苏洵鲍彪朱熹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题荆轲山颜元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哉!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易水行何景明
秦王秦王贪婪,专横,残暴,怯弱,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追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焦虑急躁,软弱多疑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豪爽慷慨太子丹樊於期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他的出现是为衬托荆轲服务的。——外勇内怯秦武阳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高渐离
【素材运用】1、话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2、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境界
3、话题“心灵的选择”: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壮哉,荆轲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搵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
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你更是一位智者。你的智,不是晏婴巧答楚王的善辩之智;不是邹忌讽劝齐王的善谏之智;也不是孙膑减灶败魏的将兵之智。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太子问策时,你提出以樊将军之首献秦王,足见你的深谋远虑;进入强秦,又以千金资物厚遗宠臣蒙嘉,足见你的计划周详;秦宫进见,舞阳色变振恐而你笑着道歉,足见你的应变机敏。而真正凸现你的大智莫过于挥匕的一瞬间,仅仅一案之隔,武功超卓的你难道这么轻易让嬴政逃脱?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一切不得而知。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生的福泽,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战争噩梦。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壮哉,荆轲!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说,通“悦”,高兴。反,通“返”。振,通“震”,震慑。见,通“现”。还,通“环”,绕。卒,通“猝”,突然文言知识
2、重点词语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信物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今太子迟之认为慢终已不顾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愿举国为内臣轲自知事不就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自引而起回头赠送全成功举起伸、挣
3、一词多义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轲既取图奉之。诸郎中执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双手捧着献上兵器士兵军队回头看不过,但奉兵顾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4、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货币物(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屁股(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5)诸郎中执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断其左股
5、特殊句型(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见燕使者咸阳宫(状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6重要词语溯源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物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图穷匕见无可奈何悲歌击筑变徵之声
作业1课本第20页3题2《优化学案》第5课